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(第十四集) 1996/10 新加坡居士林 檔名:15-012-0014
請掀開經本,第四十一面第三行,我們將經文念一段,對對地方。
【爾時彌勒菩薩。復白佛言。希有世尊。乃能善說如是過失。令諸菩薩生覺悟心。世尊。於後末世五百歲中。頗有菩薩。聞說如是諍論過失。能生憂悔離煩惱不。】
從這個地方開始。彌勒菩薩在此地向佛請教,特別著重在末法時期,也就是我們現前這個時代,這些初學的菩薩聽到佛說這麼多過失,他能不能生起覺悟的心?能不能憂慮、悔改?彌勒菩薩好像很關心這樁事情,實在他是提醒我們。我們看經文所說。『爾時』是世尊前面偈頌說完的時候,彌勒菩薩接著又向佛請教。在請教之前,這一小段是對世尊的讚歎。『希有世尊』,「希有」是非常難得,世尊能將末世初學菩薩常犯的種種過失,這是善說,其目的是『令諸菩薩生覺悟心』,這是佛說這個經的用意之所在,我們要能夠體會。下面,則是提出了問題。『世尊』,稱著世尊,『於後末世五百歲中』,「末世五百歲」就是般若會上常講的五五百年之後,世尊滅度兩千五百年以後這個時代。『頗有菩薩,聞說如是諍論過失』,這一句是總結前面所說的,他聽了之後能不能『生憂悔』,憂慮、悔過?能不能真正發心改過自新?『離煩惱』就是改過自新。末後這個字,古音念否,是否之否,這是個疑問字,向世尊提出來請教。下面佛答覆他。請看經文。
【佛告彌勒菩薩言。彌勒。於後末世五百歲中。少有菩薩。能生憂悔捨離煩惱。多有菩薩。其心剛強不相尊敬。懷增上慢互相是非。聞說如是甚深義趣殊勝功德。雖復受持讀誦演說。由是菩薩業障深重。不能得生殊勝功德。便於是經疑惑不信。不復受持為人演說。】
這一段是總答,意思很深。佛叫著彌勒菩薩名字,告訴他說,末法時期,兩千五百年之後,當然有菩薩能夠覺悟、能夠受持、能夠改過自新。如果說一個都沒有,佛說這段開示就沒有意義了,還是有少數。這正是所謂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諸佛如來大慈大悲,只要末世有一個人聽到這個開示他能覺悟、能回頭,佛都要說,何況不止一個人,但是畢竟是少數就是了。哪些菩薩會覺悟?正是佛在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,道理是一樣的。如果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深厚的,聽到這個法門覺悟了,他就回頭,知道自己應當怎樣的修學。所以他『能生憂悔』,憂是憂慮,過去造作這麼多的過失,生慚愧之心,下決心『捨離煩惱』,煩惱是總指上面所說的一切過失。這是少數菩薩。
『多有菩薩』,多有菩薩就是說善根福德少的,他聽了佛這段開示,心裡也歡喜,可是做不到。為什麼做不到?習氣太重,內煩惱不能伏住,外面的誘惑不能捨離,所以過失還會常犯。這一類的菩薩,心地剛強『不相尊敬』,對於三寶很難生起尊敬之心。縱使有尊敬,表面的,表面見到三寶,他也很如法,如理如法,但是不能依教奉行;縱然依教奉行,要打很大的折扣,佛是希望他百分之百做到,他能做到百分之十就不得了,折扣打得太多。這是善根福德少的。所以『懷增上慢』,增上慢大家都懂得,就是今天世間有個術語「值得驕傲」,增上慢就是現在的話值得驕傲。他有什麼值得驕傲?前面說得很多,他有專長,他很會辦事,他很會說話,很會應付信徒,這都值得驕傲,或者是他能講經,他也值得驕傲。總而言之,這種心念起來就是增上慢。增上慢人總免不了『互相是非』,互相是非猶如中國古人所講的文人相輕、同行相忌,同行人一定會嫉妒,就是這個意思。
聽到佛說了這樣『甚深義趣殊勝功德』,這兩句話是讚歎本經。本經佛所講的這些開示並不難懂,我相信一般同修展開經卷,縱然不聽講,也能看得懂,文字並不很深,可是義理很深。這甚深的義趣殊勝功德,必須要相當程度你才能夠體會得到。所以他們『雖復受持讀誦演說』,他們得到這部經也歡喜,也能夠受持,也能夠讀誦,也能夠演說,那是剛剛接觸到,能生歡喜心,這是什麼?就是他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現前,聽了佛的話歡喜。可是他這個歡喜心不長久,很容易退失。為什麼會退失?『由是菩薩業障深重,不能得生殊勝功德』。佛在經上講的,受持、讀誦、為人演說,功德之殊勝不可思議。可是他感覺到:我也受持、讀誦、為人演說,沒得到功德。有沒有這個情形?有!很多。為什麼不得功德?業障現前,業障障礙了。所以學佛的同修,每個人心裡面都常常念著怎樣去消業障,一般人講消災。都知道自己有災,想盡方法去消災,去消業障,這就修種種法門。業障到底有沒有消掉?這是個問題。如果你再問問他,什麼叫業障?他也說不上來。業障都說不上來,你怎麼能消業障?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,要搞清楚。
總而言之,經論裡面所說的業障,業是造作,我們正在造作的時候,叫事;事造完了之後,那個結果就叫業。業裡面有善業、有惡業、有無記業,這是世間人天天在造的。這三類業都產生障礙,障礙什麼?障礙我們的戒定慧。這裡頭最重要的就是定、慧,定是清淨心,清淨心起作用就是真實智慧。它障礙定慧,稱之為業障。我們心靜不下來,智慧不能現前,被這個障礙了。具體而言,業障就是妄想分別執著。你要消業障,修法之後,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是不是就少了?果然少了,那你消業障有效果。如果妄想分別執著完全沒有,那就恭喜你,你的業障消盡了,業障消盡,必定證果。所以要曉得什麼叫業障,這個不能不清楚。業障能消一分,清淨心就顯一分,智慧就透一分,業障能消兩分,你的智慧就透兩分。這就是「得生殊勝功德」,你的心一天比一天清淨,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,人怎麼不歡喜?法喜充滿。佛在經上常說,常生歡喜心,那不是假的,諸佛菩薩、阿羅漢都是常生歡喜心。你問他,歡喜心從哪裡來的?業障天天消除,清淨平等覺天天湧現,道理就在此地。這個時候,佛所說的一切法門、一切開示,甚深義趣,逐漸能體會到,佛講的字字句句深廣無盡,才能夠體會到。
他們業障很重,煩惱很重,習氣很重,雖然是受持、讀誦、演說,法味嘗不到,他的體會僅限於文字的表面;換句話說,一分都沒有深入,這才知道業障之可怕。因此,時間久了這個人就疲了,『便於是經疑惑不信』。佛在經上講這麼多過失,捨離過失得什麼樣的功德,他在這裡試驗沒有什麼效果,於是對於經教就產生懷疑,不相信。不相信,當然他就捨棄,不修這個法門,『不復受持為人演說』,他就不幹了,這種情形真的是佔多數。得法味,依教奉行的人少數,不是多數。佛在兩千五百年前,就把現代人修學的情況說得這麼清楚明白,我們不能不佩服他。在一般人講,眼光看得遠,能看三十年之後,五十年之後,釋迦牟尼佛看三千年之後都看得這麼清楚,你不能不說他沒有大智慧。
再看底下這段,你對於聖教懷疑,信心動搖了,佛是幫不上忙。這個時候魔來擾亂,魔趁機而入,這是必然的現象,不可避免的現象。請看經文。
【時魔波旬見是事已。】
波旬是魔王的名字,魔王波旬『見是事已』,他看到這個事,看到這個情形,有些菩薩聽到這個法門不相信,疑惑,退轉了。看到這個情形他高興,魔高興了。
【為誑惑故。】
魔來幹什麼?魔來騙你的,『誑』是欺騙,『惑』是迷惑,魔看到有機會可乘,他就來騙你,他就來迷惑你,魔很厲害。
【作比丘像。來到其所。】
他現什麼相?他現出家人的樣子,跟《楞嚴經》上佛所講的一樣。佛在楞嚴會上說,「末法時期,邪師說法如恆河沙」,那些邪師就是出家人,是誰?魔王的子孫,化現比丘相來破壞佛法,這個在經典上都有記載。『來到其所』,就是到退心的菩薩這兒來。
【說如是言。此諸經典皆是世俗。善文詞者之所製造。非是如來之所宣說。】
我們看這一小段。他來告訴你,經典不是真的,不是佛說的。現代人,我們常常聽到,不但常常聽到有人說,而且常常還看到有些著作也是這樣說。說的最多的,《楞嚴經》不是佛說的,大乘非佛說,《大乘起信論》不是馬鳴菩薩做的,經過許多的考證,都是動搖我們的信心。我們學佛頭腦要清楚,不能被這些人幾句話、幾本著作,我們的信心就動搖了。甚至於還有說《彌陀經》都是假的,根本就沒有西方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是太陽神,你說有什麼法子?我弘揚淨土,就有人向我提出來,他說法師,有人說阿彌陀佛是太陽神,我們怎麼辦?頭腦要清楚,這是魔在這裡滅佛法,說淨土教是假的,阿彌陀佛是虛構的。你看看《往生傳》、《淨土聖賢錄》,看看近代念佛往生的人,這能騙人嗎?我在台灣,學佛這三十幾年,三十幾年我們親眼看到,親耳所聞的,念佛站著往生的,不生病,預知時至,站著走的,坐著走的,這三、四十年當中,在台灣至少有五百人,這能騙人嗎?
大概是三十年前,我已經出家了,在台中學經教。台北蓮友念佛團的李濟華老居士往生,李老居士是印祖的學生。往生那天,他是兩個月之前就曉得,往生的當天參加念佛會,他在念佛會當中講開示,講了一個半小時。講完之後,告訴大家,勉勵大家要認真努力念佛,他說我要回家去了。他八十多歲了,講一個半鐘點,大家以為他講累了,他要回家去了。哪裡曉得下了講台,隔壁的小客廳,他在那裡一盤腿,就往生了,才曉得他回極樂世界的老家。你看看多瀟灑,多自在,這怎麼能騙人?不到一刻鐘就走了。在講台上,音聲洪亮,一點病容都看不出來,說走就走。參加法會一百多人,各個親眼看到的,這哪裡是假的?現代這個時代,造謠生事的人多,波旬的子孫,我們要認識清楚,決定不能受他的影響。經典從翻譯傳到今天千百年,千百年當中,經過多少有智慧、有修行的這些大德他們看過,都沒有發現到是假的,現代人發現是假的,哪有這回事情!所以,絕不要上他的當,不要受他的欺騙。凡是這些言論,都是魔說的,說這是世間人長於文學的人他們假造的、偽託的,不是真的。下面說:
【何以故。此經所說功德利益汝皆不得。】
他來說得也滿有道理,經上講的功德利益,你照這個方法學你得不到。他不說你得不到的原因是業障深重,並不是經有過失,你沒有認真修行。業障深重的人,實在講他能不能得到利益?能!只要把業障克服,他就得到。這一關一定要克服過,不克服過那你是得不到的。只要功夫深,深信切願,三寶加持,再重的業障都可以消除。問題是你有沒有這個認識?有沒有這個毅力、決心,斷惡修善?你真的去做,就行了。淺嘗不可以,那你的功夫不夠。正如同有許多人來告訴我,念《無量壽經》得不到什麼利益。我問他,你念了多少遍?「我念了兩遍了。」那你怎麼能得到利益?兩遍就得到利益,那個了不起,佛法就興旺了,哪裡還有末法,沒有末法了。你要曉得,現在在海外,新加坡的同修念一萬遍的人很多,經念得很熟,都能夠背誦,他們得利益,他們對於經教深信不疑。功夫要下得深,你功夫不夠。
也有不少同修來問我:「法師,你教我們念阿彌陀佛,我們心會能定的下來,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念經還是打妄想,念佛也打妄想,怎麼辦?」怎麼辦?再念!為什麼你念經、念佛伏不住妄想?功夫不夠,道理在此地,功夫不夠。你念佛、念經,心要專注在佛號上,妄想起來,不要去理它,根本不理睬它,一心專注在佛號。這樣時間久了,你的佛號功夫得力,妄想自然就少了。所以,不要天天去想妄想,妄想愈想愈多。你不去想佛號,專門去想妄想,你不叫顛倒嗎?過失是在自己,不在經教裡面。
【由魔波旬如是誑惑。於此空性義利相應甚深契經。心生疑惑起諸諍論。不復受持讀誦演說。】
佛是將你退心的事實真相說出來,都是魔所攝持,上了魔的當,有這些人來欺騙你,來迷惑你。凡是大乘經,都是從空性,就是真如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。『義利相應』,義是理、道理,利是利益,從事上講的。道理,利益,利益是生活上的,我們生活的利益、我們家庭的利益、工作的利益、處事待人接物的利益,沒有不相應的。義利明顯的相應,那就是大乘經上智慧菩薩,本經上講的智慧菩薩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法身大士。法身大士就是本經所講的智慧菩薩,義利相應非常明顯,我們看《華嚴經》五十三參你就看出來了。也就是說理事相應,性相一如,契入這個境界,這是『甚深契經』,這一句是統指一切大乘經,本經是《大寶積經》的一會。對於這樣的深經『心生疑惑起諸諍論,不復受持讀誦演說』,不願意再去研習,不願意再去依照經典的理論、方法去修行,這是很大的錯誤。我們看末後這一段,佛叫著彌勒菩薩。
【彌勒。彼諸愚人不能了知。由自業故。不能獲彼殊勝功德。自業消已。決定當得如是功德。】
這說明消業障重要。我在初學佛的時候,那時候剛剛接觸佛法才一、兩個月,我遇到章嘉大師,這位老人那個時候六十多歲了,我那年才二十六歲,章嘉大師六十多歲。非常慈悲,他告訴我,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我聽到這個話很開心,有求必應。他下面又說,如果你有求,求了不應,沒有感應,那什麼原因?你有業障,不是沒有感應,是你有業障,如果你把業障消除,你所求的就現前。我聽這個話之後,我就向他老人家請教,業障怎麼消除法?這個很重要。他老人家教給我的簡單明瞭,教給我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改過自新」,你的業障就消除。他沒有叫我去拜懺,沒有教導這個,他教我斷惡修善,改過自新。所以那個老人,聽他的教誨,他的言語簡單明瞭,讓你一生都不會忘記,我們要真幹。
於是他教我們,你每天去反省、去檢點,找自己的毛病,找自己的過失,你要能發現你的過失,發現你的毛病,這就叫開悟。佛家常講開悟,什麼叫開悟?這裡面沒有神奇,沒有什麼玄妙,都是真的叫家常便飯,很平常的。把你的毛病、過失改過來,那是真的修行,修是修正,行是行為,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,叫做修行。所以,修行是修正錯誤的行為。這樣的話我們一聽就明白,一聽就懂,才知道佛法之可貴,佛法之真實,完全落實在生活裡,與生活沒有脫節。經論要跟生活脫了節,那就沒有價值,學它幹什麼?修學佛法就是改善我們的生活,提昇我們的生活品質,目的在此地。所以諸佛菩薩句句話都是真實的。
他教我,你要消除業障,然後有求必應。我是真聽他的話,所以老師很喜歡我,原因在哪裡?我百分之百的服從,老師怎麼教,我就認真怎麼做,做了果然有效應,真的是有求必應。當然我們的求,不是非理之求,那個是沒有感應的。我有一年在台北講《地藏經》,有一位出家人,這個出家人現在也不在了,過世了。他是每次都來聽經,年齡跟我也差不多。聽到我講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我下了講台之後,他就來問我,他說淨空法師,你講的這個話,我不以為然。我說為什麼?他說我向佛菩薩求個電冰箱,求了三年,都沒有人送給他。我說我有求必應,他求個電冰箱,求了三年,沒有人送給他。那我就問他,我說你現在住的那個道場,裡頭住著幾個人?他告訴我,就一個人。我說一個人何必要電冰箱?難怪佛菩薩不送給你。
如果這些東西,物質享受,你想求佛就應,豈不叫增長貪心嗎?佛菩薩的感應是增長你的道業,增長你的清淨心,增長你的定慧,絕對不會幫你增長貪瞋痴。那是魔,決定不是佛,這個一定要搞清楚。我說有求必應,我求經書,我要研究經書,聽說哪個經很好,我心裡就動念頭想求到這個書。快的,一個月就有人送來,最遲的,那個時候我看《中觀論疏》,想得到這本書,半年。香港智開法師寫了一封信給我,他那裡有一套《中觀論疏》,問我要不要?我說要!馬上就送來了,半年。真的想要什麼經論,它自然就會來。那個時候李老師講《楞嚴經》,講到哪些古註,他所講的我都有。他說,奇怪,你怎麼會有這些東西?我說我求來的,有求必應,一點都不假。得力於章嘉大師的教導,沒有別的,就是要消業障。凡夫業障的根就是念念都想自己,這是大錯特錯,念念都為自己的利益,增長我執。諸位同修都知道,我執是六道輪迴的根本,法執是十法界的根本,我執破了,輪迴就超越了,法執破了,就超越十法界,你就證得一真法界。佛給我們感應的是這些,決定不會幫助你增長貪瞋痴,不會增長兩種執著。這個你要懂得,不能把佛看做魔。
所以,佛在此地叫著彌勒菩薩說了,他說這些『愚人』,愚人就是初學造作惡業的菩薩。他不能了知這是『由自業故』,是你自己有業障,因此你不能『獲彼殊勝功德』,這個功德利益你得不到。如果業障消除了,會有一個現象,諸位同修你們能夠體驗到,讀經愈讀愈有味道,欲罷不能,這個現象就是你的業障消除,你的智慧生起。為什麼愈讀愈喜歡?裡面的法味嘗到了。你嘗到法味,你理解了,你看到佛經裡面趣味無窮,義理深廣無盡,你看到了。你講經你也歡喜,你講經一定是遍遍不一樣,為什麼?你看的深度、廣度不一樣。同樣一部經,愈講愈有味道。
你講的東西能不能流通?不能流通。我現在講的這個,因為你們都有錄音帶,我沒有法子。你們把錄音帶拿去流通,我不要流通;還有不少人把錄音帶寫成文字,那更糟糕。為什麼不能流通?我今年看去年的東西都是胡說八道,我很不滿意;今年講的東西,明年看的時候又是胡說八道,深度不夠,義理未盡,怎麼可以流通?現在大家拿這個幫助初學,也許對初學有點幫助,對真正老修行,人家看到我這個,笑話,貽笑大方。所以有些法師他們敢著書,敢立說,他們的膽子很大,我沒有他們那麼大的膽子,小心謹慎,唯恐貽笑大方。自己要認真努力,不斷的提昇自己的境界,依教奉行,這就對了。下面佛說了:
【自業消已。】
你的業障消掉了。
【決定當得如是功德。】
可見得這個事情,我們縱有業障,懂得理論、懂得方法,如理如法的消除業障,佛法裡面甚深利益功德我們一定可以得到,自己要有信心。這個是一大段。
下面是最後一大段,說明發十種心,決定得生淨土,這一段非常重要。淨宗,過去淨宗的大德,無論是祖師,或者是在家的居士大德,他們許多的註疏裡面,都引用這段文,被引用得很多很廣泛,可見得它重要。這十種心是什麼?實在上講就是《無量壽經.三輩往生品》裡面所講的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《無量壽經》上講得很籠統,就講發菩提心,什麼叫菩提心,沒有詳細說明。彌勒菩薩在此地說了十種,這十種就是發菩提心,講得詳細,講得具體。我們發這十種心,一向專念決定得生。所以這一段是《無量壽經》發菩提心的補充說明,比《觀經》說得詳細,比《大乘起信論》也說得詳細。《大乘起信論》講菩提心,只講了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而世尊在《觀經》裡面講菩提心,也只講至誠心、深心、迴向發願心,都講得簡略,沒有彌勒菩薩這裡講得這麼詳細。這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。請看經文。
【爾時彌勒菩薩言。白佛言。世尊。如佛所說。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。若有眾生發十種心。隨一一心。專念向於阿彌陀佛。是人命終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。世尊。何等名為發十種心。由是心故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。】
這是一段。在這段裡面,我們很明顯的看出,彌勒菩薩導歸極樂,末後歸到西方淨土,正是古德常講的千經萬論,處處指歸,此地指歸的這麼明顯,非常難得。彌勒菩薩對佛說,『世尊』這是對佛的尊稱,『如佛所說,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』,這句話是指世尊在大寶積會上講過《無量壽經》,大寶積會的《無量壽會》是第五會。這個經,《彌勒菩薩所問經》,是第二十五會。佛講《無量壽經》就是宣揚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功德利益,諸位都非常熟悉。如果廣義的說,那是講一代時教,從《華嚴》到《涅槃》,佛是時時處處都勸大家念佛往生淨土,《華嚴》是開端,《華嚴經》到最後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所以,極樂世界是真有,決定不是假的,你要不相信,這個機會在你面前溜過了,當面錯過,太可惜了。說實在的話,古德常說大乘經教有所謂難行道跟易行道。其他的法門都是難行道,難在什麼地方?就是這個經剛才所講的,不但指這部經,所有一切大乘經都是如此,難行道,因為你要斷煩惱,你要除習氣,你要消業障,太難了。不僅是這部經,哪一部大乘經你學到最後都懈怠、都退轉,原因在哪裡?習氣、煩惱太難斷。所以,依照一般的法門成就,一萬個人難得有一個。
這個法門,淨宗法門叫易行道,易在哪裡?不要斷煩惱,不要斷習氣,這個好辦,這對我們來講太容易了。我們今天了生死出三界,唯有這一條路我們可以走得通,走別的法門走不通,這個我們一定要清楚、要明白,千萬不要錯過了這個機會。淨宗法門的修學,只要把煩惱控制住、伏住,不必要斷,你能夠伏住,你就能往生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果報不可思議,這是佛在經上常說的,十方諸佛如來跟釋迦牟尼佛作證,這還能錯得了嗎?一切經沒有這樣殊勝,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。
彌勒菩薩在此地說,『若有眾生發十種心』,菩提心說成十種。十是代表圓滿的意思,跟《華嚴經》上的表法一樣,它不是數字,它是表法的意思,代表圓滿。『隨一一心,專念向於阿彌陀佛』,這個跟《無量壽經》一個味道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。而「隨一一心」,這一句裡頭的意思長,就是《華嚴》上講的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底下講這十種,任何一種都包括其餘的九種,就叫隨一一心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相容。一定要專念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。這個人臨命終時,『當得往生彼佛世界』,這樣的人,他臨命終時決定往生極樂世界,決定見佛,一往生就不退成佛。
下面向世尊請教,這十種心,彌勒菩薩自己不說,要請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宣講,意思就是他是菩薩,分量還不夠,講了我們未必相信。這個話一定要出自世尊之口,我們沒話說,這佛講的。『何等名為發十種心,由心是故,當得往生彼佛世界。』下面是世尊允許彌勒菩薩的啟請,為我們大家說出。
【佛告彌勒菩薩言。彌勒。如是十心。非諸凡愚。不善丈夫。具煩惱者。之所能發。】
釋迦牟尼佛沒說之前先給我們提出警告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不是凡夫,這個意思我們很清楚,很明白,為什麼?佛在《無量壽經》講得太透徹了。所以,一心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不但不是凡夫,不是小乘,實在是如來第一弟子。得到諸佛的稱讚,那怎麼是普通人?發這十種心的人決定不是凡夫,不是愚痴的菩薩,如果是凡夫、愚痴菩薩,這十種心他發不出來。『不善丈夫』,這個世間不善之人也發不出來。還有一個『具煩惱者』,就是妄想、煩惱多的人,他也發不出來。由此可知,如果你真的能發這個心,發這個心就消業障。煩惱是業障,不善是業障,愚痴是業障,你只要一發這個心,你這些業障全消除。我們要懂這個道理。業障雖然障礙我們發心,我們真的一定要發心,業障也無可奈何,業障也會退失。問題就是你能不能堅持,能不能堅持到底?關鍵在這個地方。
我們看下面這十種心,這是真實的菩提心,也就是菩提心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。
【何等為十。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。】
這個好懂,你能不能堅持對一切眾生生慈悲心?生什麼慈悲?大慈悲,慈悲加上個「大」。第一條是慈心,第二條是悲心,慈是與樂,悲是拔苦,加上大,大是平等的意思,裡頭不分怨親,對待一切眾生,心是平等的,用現代的話說,無條件的。世間人對他的兒女都很慈悲,為什麼?是他的兒女,有條件的。不是他的兒女,他就不關心,那個慈悲不叫大慈,大慈是無條件的。我們能不能以無條件的愛心,關懷一切眾生,愛護一切眾生,幫助一切眾生,決定沒有損害眾生的意念,你能不能做到?你能不能堅持?你要能夠堅持做到,那恭喜你,你是發真菩提心。修淨土的人很多,念《無量壽經》的人也很多,天天也念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他還是不能往生,還是搞六道輪迴,什麼原因?口裡念的發菩提心,沒發出來。菩提心不是嘴巴叫叫就叫出來了,叫不出來的,要做!要真正愛護眾生,真正關懷一切眾生。『無損害心』,你要去做。你真能去做,捨己為人,你得大善利,大善利是什麼?你將來往生不退成佛。這個利益,這個大善,是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利益不能比的,所有一切善行不能比的,得的是這個果報。關鍵就在真誠、恭敬,堅持到底,這是第一條。
【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。】
『悲』是解決眾生一切的苦難,我們盡心盡力去幫助他,無條件的去幫助他。諸佛如來如是,佛的弟子也如是。我們為佛弟子,起心動念還自私自利,幫助別人還先考慮自己有沒有好處,你哪來的慈悲心?你與大慈悲心完全相違背。你念佛,一天念十萬聲,古德講的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不能相應,這個一定要懂得。經上講的那麼清楚,上輩往生、中輩往生、下輩往生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。你只有一向專念,沒有發菩提心,不能往生;換句話說,你真正發菩提心,沒有一向專念,也能往生。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告訴我們,往生第一條件就是有信、有願。念佛,往生之後,你品位功夫高下是決定在持名功夫的淺深,那是品位高下;能不能決定往生在信願之有無,菩提心是信願。你有菩提心、你有意願往生,持名功夫淺一點也沒有關係,也能得生。才曉得這十種心重要。
所以要真正發心,捨己為人好處太多,千萬不要搞自私自利。搞自私自利,害了自己,自己雖然得一點利益,那個利益太小了。你的享受不過一生,一生是數十寒暑而已,哪裡能夠比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無量壽的功德大?今天縱然你很幸福、很自在,你的活動空間不能超過地球,這就是苦處。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的活動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,怎麼能相比?不能為比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活動空間不是三千大千世界,是盡虛空遍法界,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就在我們眼前,我們可以得到的,為什麼不要?為什麼還要去搞六道輪迴?為什麼還要去過這個苦日子?所以佛在此地講,那是愚痴的人,不想往生,愚痴!
【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。】
這教給我們護持正法。護持正法怎麼個護法?依教奉行,依教奉行就是護持正法。不是將佛法看得緊緊的,怕人家破壞,不是這個意思,自己要做到,『不惜身命』也要做到。我今天沒飯吃,我也不能去偷盜,我也不能去騙人家,寧願餓死,我也不能破戒,也不能犯法,這佛教給我們的。舉這一個例子,不惜身命,要喜歡守護正法,正法就是佛的教誨。你沒有決心,沒有犧牲的精神,你做不到。守正法,堅持到底,縱然遇到災難,捨身也在所不惜,這個身捨掉,就見阿彌陀佛。所以明理的人、懂得事實真相的人,又何樂而不為之?絕不做違背佛陀教誨之事,這個很重要。
【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。】
『一切法』,這裡面包括的是佛法跟世間法,你要能忍。不但要忍,『勝忍』,最殊勝的忍,忍耐,忍什麼?不執著,就忍這個。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,執著就錯了。這個地方你要忍得過,這是真實的功夫。古人常說,許多修行人不能成就,毛病發生在哪裡?所謂是「看得破,忍不過」,這壞了,看得破,忍不過,不能成就。功夫!功夫就是忍得過,能忍。世間法裡面,現在這些科技日新月異,看到不動心。在衣食住行裡面,天天有新的款式,天天有新的樣子,看了之後不動心,你不動心你就是能忍。世法、佛法都要能忍,要學《金剛經》上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這一句就是這個意思。
【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。】
這個過失前面說得很多,第一條大過失就是利養,利養的過失說得多,不止二十種,後頭都講二十,利養的過失說得太多了,我們要記住。名聞利養一沾著,你這一生就不能成就,一定要把它看破,一定要放下,沒有一樣東西值得留戀的。世間人講紀念,有什麼好紀念的?你要是紀念,你還能出得了三界嗎?不可以,這是我們自己要覺悟。我從前喜歡搞這些東西,也喜歡搞這些很多自己喜歡的東西保留。現在曉得,再要搞這個樣子,極樂世界去不了,所以現在什麼都不要了。人家拿照片來給我,法師你看看。你拿去,我不要,你紀念,我不要紀念。不再幹這個傻事,一切法如夢幻泡影,有什麼好紀念的?過去不就算了,還要念它幹什麼?
『恭敬尊重』,這也是世間人喜歡的,我們都不要求。我們要求實質,我們要求心地清淨一塵不染,這個好,心裡頭沒有絲毫憂慮,沒有絲毫牽掛。世間人之苦,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,我們要動手術把它搞的乾乾淨淨。一絲毫牽腸掛肚的東西都沒有,你就得大自在,你就真的得到『淨意樂心』。
【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。】
這是學佛的人,我們念念求什麼?一切種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我們所希求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,這個東西是真的。究竟圓滿的智慧能得到嗎?究竟圓滿,什麼才叫做究竟圓滿?即是所謂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過去現在未來、此界他方,一切通達,叫做究竟圓滿的智慧。你一聽,這個太難了。佛告訴我們,這個智慧是我們每個人的本能,不是從外面來的,你本來就如此。既是本有,當然可以得到,也就是說當然可以恢復。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面告訴我們,「本覺本有」,這就是本覺;「不覺本無」,不覺是什麼?無明煩惱,這個東西本無。本無當然可以斷,本有當然可以恢復,只要依照佛的方法、理論,你認真去修學,一定可以把本來沒有的統統斷盡,本來有的完全恢復。
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雖然煩惱一品沒有破,智慧德能幾乎跟阿彌陀佛差不多,這從哪來的?這是什麼道理?根本的原因就是智慧德能是本有的。阿彌陀佛為我們做個增上緣,幫助我們開發出來,道理在此地。你明白了你才會相信,你才知道佛在《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話不是假話,靠得住,我們對他能生起信心。所以學佛的人念念求智慧,求究竟圓滿的智慧,不求其他,這就對了。
【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。】
這一條非常重要。我們知道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修普賢行,《無量壽經》一開端就告訴我們,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,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。每一個往生的人,如果我們從四土三輩九品來說,從下下品到上上品都是修普賢行。普賢行無量無邊,說不盡的,普賢菩薩把它歸納為十大類,我們稱之為十大願王。第一願「禮敬諸佛」,這一句就是禮敬諸佛。哪些是諸佛?一切人都是諸佛。所以你要是修普賢行的,你要是普賢菩薩,你看到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。我們對於釋迦牟尼佛、對於阿彌陀佛是怎樣的尊重,對一切大眾也是同樣的尊重。決定不可能對阿彌陀佛多尊重一些,對一般人少尊重一些,那你就錯了,你不是修的普賢行。
《華嚴經》上說,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,也就是說他的功夫上有欠缺,不圓滿。普賢行是究竟圓滿的修學,不但對有情眾生,他是佛,他本來是佛,一點都不假。這個話,世尊在《華嚴》上說過,《圓覺經》上也說過,他說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。其他經上少說,這些一乘了義的大經,佛確實說過。所以我們眼睛當中看一切眾生,他是諸佛如來,怎麼敢不尊重,怎麼敢輕慢?得罪一個人,就是得罪一尊佛,輕慢一個人,就是輕慢一尊佛。佛教給我們,從這些地方把你的性德透出來。你不能尊重人,輕慢人,那是煩惱,那是把你的性德光明蓋覆住的那些東西。你現在把這個東西去掉,使我們性德裡面無盡的智慧、光明、德能,都能透出來,普賢十願是開發自性光明、德能的無上法寶。我們今天也遇到,遇到了不肯認真去用它,過失在自己,不在佛菩薩。所以要曉得,這是開發自性的法寶,從哪裡學?從恭敬學。
許多這些課誦本,不分任何宗派、任何法門,我們常常在本子裡面看到「一切恭敬」,這常念。不但佛法教人如此,在古代的中國,儒家教學也從這裡下手,諸位要念過《禮記》,你就可以發現。《禮記》一翻開第一篇「曲禮」,第一句話「曲禮曰,毋不敬」,跟普賢菩薩「禮敬諸佛」的意思完全相同。世出世間的聖人教導一切眾生,從哪裡下手?從一切恭敬下手,毋不敬。對人要真誠、恭敬,對事要真誠、恭敬,對事怎麼個恭敬法?盡心盡力把事情做好,就是對事的恭敬。每個人你在社會上都有事業,學生沒有踏上社會,在學校裡念書是他的事業。學生要對事恭敬,就是他的功課、書念好,那是他對事恭敬。你是經商的,你把你的生意,把全部精神貫注,把這個事情做好,你是對事恭敬。對物也要恭敬,物是指一切萬物。所以恭敬是對一切法的。桌椅板凳你要對它恭敬,不是叫你每天把桌椅板凳擺在那裡,你對它跪著磕頭作揖,那你就變成佛呆子。桌椅板凳怎麼恭敬法?你把它擦得乾乾淨淨,擺的整整齊齊,對它恭敬。
對人、對事、對物一切恭敬,所以此地講的『於諸眾生』,這個「眾生」是廣義的,不是狹義的,就是剛才講了,包括人、事、物。人事物都是眾生,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,叫做眾生。大家不要看到這個字,以為是很多人,這個意思就太窄小了,佛不是這個意思,是廣義的。你們想想看,哪一法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?眾緣用現代的話,就是許多的條件,不是單純而發生的,許多的條件,因緣聚合而現起的現象,所以叫做眾生。人是眾生,萬物是眾生,一切事也是眾生,佛法也是眾生,佛說法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,沒有一樣不是眾生。所以,對於一切眾生要知道尊重,要知道恭敬,『無下劣心』,下劣心是輕慢、大意,這個不可以的,要生尊重心。
【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。】
『世論』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,世間種種的學術,用現在的話來講,現在的學校,大學裡面分類分得很細密,它分得再多都是世論。而且世論包括所有宗教在內,為什麼宗教裡面經典也是世論?因為不能出三界。宗教裡面這些典籍,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,一般都是生天,我們很清楚很明白。而且大多數都是生忉利天,我們中國,中國道教他們崇拜的玉皇大帝,玉皇大帝是誰?忉利天主。外國其他宗教你仔細去觀察,大概也都是忉利天主。再往上,夜魔天。最高的,大概印度有些高級的宗教,像瑜伽、數論,他們那些可以到大梵天,大梵天是初禪,他們修禪定。縱然有極少數的定功甚深,他能夠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,還沒有出三界,因此還是包括在世論裡面。世尊教我們不要有貪著世論,你要執著在這些,換句話說,你脫離輪迴就難了。換句話說,世間種種學術、種種的論典,弘揚佛法的人可以涉獵,不能執著。為什麼說可以涉獵?幫助你講經說法,幫助你弘法利生,這個行。但是它是賓不是主,主是佛的經典,佛的經典不是世論,即使小乘經亦非世論,它能幫助你超越六道輪迴。那個味道不是世論能夠相比的,世論裡頭那個味沒有佛經那麼濃厚,諸位要是深入經藏你就體會到。
『於菩提分生決定心』,前面世論我們要捨棄,著世論的過失前面也講得很多。菩提分是佛法,菩提是正覺,這是梵文音譯的,是正覺,是自性本具智慧的透露。這一句就是代表大、小乘一切佛法,對於佛法要生決定的信心。經典從後漢流傳到中國,到現在將近兩千年,這兩千年當中有沒有假東西摻雜在裡面?我們不能說沒有,要說沒有這很難講。可是可以說很少,為什麼很少?中國歷代的帝王、政府把關把得很嚴,這是好處,不是害處。現在人講言論自由,言論自由不是佛說的,魔說的,佛不是這個說法,佛把佛的經教付托給國王大臣請他們守護,愈嚴格愈好。從前經論,標準是入藏,能夠收入《大藏經》的,那就是國家承認的,當代高僧大德共同鑑定的,決定不是假的。如果是假的,不能入藏;凡是入藏,可信度就高。但是近代人新編的《藏經》,問題又來了,他把關沒有那麼嚴格。從前作品,當然經典是沒有問題,那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,決定是入藏,歷代高僧大德的著作如果要入藏的話,要經過當代這些高僧大德的評論。大家都承認確實他的知見純正沒有錯誤,與佛的經論完全相應,這樣才報告皇帝,皇帝才批准他可以入藏,那一關很不容易。現在編《藏經》,你跟我關係很好,你有什麼著作,我就把你入進去。
我們今天「於菩提分生決定心」,要看《藏經》的版本。近代的版本,裡面摻雜的東西就多,古時候的版本就可靠,愈是年代久遠的愈可靠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。這個經,《大寶積經》是唐朝時代翻譯的,菩提流志翻的,最初編輯《大藏經》的就收著有它,這個沒有問題,我們對它能夠產生信心,靠得住。古時候中國人編的《藏經》,比日本人編的《藏經》要嚴格得多,日本的東西雖然蒐集的多,可以做參考,一定要查查我們中國古時候《藏經》目錄裡頭有沒有這個書。這是我們學經教的人、發心弘法的人,不可以大意,要謹慎。
像新加坡的政府,我們就非常佩服,它對於老百姓關懷備至。特別是今天思想、知見的污染,這個不得了,正是邪師說法如恆河沙,你怎麼辦?新加坡政府的法令規章就好。凡是你請人家來講演,講一個小時,都要政府批准,你要得不到政府批准,你就犯法。你在這個地方公開講演,那個地方抓去就坐牢,一點都不客氣,這個好!所以外國人看到不習慣,外國人言論自由,亂說,胡說八道。書也是亂著,什麼人都可以說,所以社會上人的頭腦不知道哪是正哪是邪,沒有辦法分辨。國家政府要負責任,你要愛護老百姓,你要保障老百姓。中國從前帝王他有這個責任,邪說邪見決定不准你流通,要禁止。你看古時候歷史,孔老夫子誅少正卯,少正卯犯什麼罪?沒有罪,在今天是決定不可以的。少正卯就是辯才好,胡說八道,擾亂人心,孔老夫子對他無可奈何,把他抓來砍頭,殺掉他,沒別的罪。在今天的法律上是決定不許可的,從前就行,你擾亂人心,別人跟你辯,辯不過你,他口才好,淨是些歪理,不說正話。所以夫子對他,只有用這個方法來對付。這是對社會、對老百姓負責任,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。所以新加坡的社會這麼安定,社會治安之好,外國人來到這裡也不能不佩服。什麼原因?政府負責任。保護,不但是物質生活照顧到,精神生活也照顧到,防止這些思想、見解的污染,這是我們讚歎的。
【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。】
前面對於佛法生決定心,這是種善根,善根是無貪、無瞋、無痴,怕的是夾雜,夾雜,你心就不清淨。我們修學一切善根的目的在哪裡?目的是得清淨心,所以夾雜是大障礙。你看祖師教給我們念佛,大勢至菩薩講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覺明妙行菩薩跟我們講「不夾雜、不懷疑、不間斷」,他兩個人講的話是一個意思。淨,淨念,夾雜就不淨,懷疑就不淨,不懷疑、不夾雜;中斷,那就不是相繼,相繼就是不中斷,不間斷。我們的功夫,念佛如是,做其他的功夫也如是。不但佛法的修學要抓住這個要領,你做世間一切工作,你要能抓住這個要領你決定成功,沒有一樁事情不成功的。就是你專心專注,一心一意去做,不夾雜、不懷疑、不間斷,哪有做不成功的。世出世間法,成功的祕訣就在此地。這是講修諸善根,不能夾雜,『無有雜染』。
【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。】
這一句太重要,太好了!真正修行人,老實修行,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,唯一放不下:佛放不下。佛放不下,被佛污染了。佛法高明,佛教你對佛也不能執著。佛法叫人佩服,叫人佩服得五體投地,有道理,不是沒有道理。世出世間,哪一種法是這種教學法?你找不到。佛教給我們明心見性,恢復自性,如果你還貪著,著了佛的相,你的自性還是有障礙,還是有污染,還是不能全部透出來,佛也不能執著。這一句說到最究竟、最圓滿,也講到最高處。於諸佛如來我們也不執著,也是『捨離諸相』,正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這個裡頭沒有加註解:諸佛例外,沒有這個話,沒有加這個註解。所以諸佛如來那個相也是虛妄的,也是緣生,也是了不可得。諸佛的相都不執著,何況其餘?你心才真清淨,你才真正契入諸佛的境界。佛菩薩的本事就是一切都不執著,連佛法也不執著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那個捨,不是說不要,不要怎麼行?不執著。我要,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,我不執著,這就對了。所以,佛的意思我們要清楚、我們要明瞭。
這是把十種心說出來,這十種心就是菩提心。這十種心,諸位要記住,每一條裡面具足其餘的九條。譬如我們說「於諸眾生起大慈心無損害心」,這一條裡面,後面九條統統具足,沒有一條不具足;少一條,你大慈心就有缺欠,就不圓滿。譬如後面第九條「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」,這一條裡頭也圓滿含攝其他的九條;少了一條,你種諸善根就不圓滿,就有欠缺。佛經味道濃,這就是《華嚴》上所講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這才叫圓滿的菩提心。我們要真幹,要認真去奉行,落實在生活上,落實在家庭裡,落實在事業上,落實在社會上,這就對了。佛弟子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,好榜樣在哪裡?真做到,依教奉行就是好榜樣。而諸佛菩薩是我們的好榜樣,我們學佛菩薩,做好樣子給社會大眾看,讓他們學習。佛法今天衰微,世間這樣混亂,你要追究其根本原因,我們佛弟子沒有盡到責任,我們沒有依教奉行,沒有給社會做好樣子,我們要生慚愧心,這是我們的過失。
你說為什麼是我的過失?那問你,為什麼要出家?你不出家你沒有過失,你穿上這個衣服,你就有過失,你就有罪過,你沒有盡到責任。佛法是教化一切眾生的,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,要知道這個事實真相。所以這件衣服不好穿,這碗飯不好吃,人家恭敬供養你的,比討飯的難吃。討飯,人家是慈悲布施你,對你什麼希望都沒有;你這個出家人供養你,希望你將來成佛作袓,希望你普度眾生。什麼叫普度眾生?給一切眾生做好榜樣,普度眾生不是指你成佛之後,現在就要幹。這十種心說完了,我們再看底下經文。
【彌勒,是名菩薩發十種心。】
這一句是總結,總結上面這十種心,這就是真實的大菩提心。再請看底下經文。
【由是心故。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。】
這句話非常肯定,因為你發這個心,你『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』,這毫無問題。下面說:
【彌勒。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。樂欲往生彼佛世界。若不得生無有是處。】
佛這句話再堅定我們的信心。假若有一個人,在這十種心裡面『隨成一心』,隨成一心就是剛才講的一即一切,一種心裡頭圓攝其餘九種,也就是大乘經上常講入不二法門。你要是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是決定得生,如果不生,沒有這個道理,『無有是處』就是沒這個道理,肯定你得生西方淨土。
經文到此地,正宗分講完了,後面這個五行是本經的流通分。請看經文。
【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。希有世尊。乃能開示演說如來真實功德。發起菩薩殊勝志樂。世尊。當何名此經。我等云何受持。】
到這個地方是一段。阿難尊者代我們啟請經名,經名很重要,是全經的總綱領。這個經叫什麼名字?佛給我們說了這麼多,經的內容阿難尊者說得很清楚,是『如來真實功德』。我們要記住,他沒有說「諸佛」真實功德,說「如來」真實功德,什麼意思?我相信我們在座的同修,我跟你一提起,你們就明白了。《金剛經》上所講諸佛、如來意思不一樣,說諸佛,從形相上說的,說如來是從自性上說的。如來真實功德就是自性真實功德,這個意思深,不是形相上的功德,是自性的真實功德,唯有自性真實功德才能『發起菩薩殊勝志樂』,志是志願,樂是歡喜。菩薩能立大志,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,這是菩薩殊勝的志樂。阿難把總結論,全經所說的,兩句話結論出來,然後向世尊請教經題,我們才容易受持。再看下面經文。
【佛告阿難言。此經名為發起菩薩殊勝志樂。】
這把經題說出來了,經題前面講過,此地念念就行了,不要再說了。
【亦名彌勒菩薩所問,】
這也不能把彌勒菩薩的功勞忘掉了,經自始至終都是彌勒菩薩大慈大悲代我們啟請,他不是不知道,他是明知故問,就是一問一答,問給我們聽的。我們在旁邊旁聽,他們這一問一答,我們這一聽明白了,懂得了。
【以是名字汝當受持。】
經名自然知道,曉得了,就應當好好的接受,依教奉行。最後這一段總結。
【佛說此經已。】
世尊把這部經說完了,說圓滿了。
【彌勒菩薩及諸聲聞。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。】
這是當時參加法會的大眾,可見得法會當中,不但有很多人參加,而且有鬼神在參加。這些鬼神我們肉眼看不到,可是阿羅漢以上的這些聖者他們能夠看得到。世尊當年法會是這樣的莊嚴,我們今天這個法會,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也有天龍八部在此地,這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。
【聞佛所說。皆大歡喜。信受奉行。】
他們能做到,我們要效法。我們今天聽到這部經,也應當歡喜『信受奉行』,肯定、相信佛所說的句句話真實,我們要接受,我們要依教奉行。
今天,我們這一會就到此地圓滿。
請掀開經本,第四十一面第三行,我們將經文念一段,對對地方。
【爾時彌勒菩薩。復白佛言。希有世尊。乃能善說如是過失。令諸菩薩生覺悟心。世尊。於後末世五百歲中。頗有菩薩。聞說如是諍論過失。能生憂悔離煩惱不。】
從這個地方開始。彌勒菩薩在此地向佛請教,特別著重在末法時期,也就是我們現前這個時代,這些初學的菩薩聽到佛說這麼多過失,他能不能生起覺悟的心?能不能憂慮、悔改?彌勒菩薩好像很關心這樁事情,實在他是提醒我們。我們看經文所說。『爾時』是世尊前面偈頌說完的時候,彌勒菩薩接著又向佛請教。在請教之前,這一小段是對世尊的讚歎。『希有世尊』,「希有」是非常難得,世尊能將末世初學菩薩常犯的種種過失,這是善說,其目的是『令諸菩薩生覺悟心』,這是佛說這個經的用意之所在,我們要能夠體會。下面,則是提出了問題。『世尊』,稱著世尊,『於後末世五百歲中』,「末世五百歲」就是般若會上常講的五五百年之後,世尊滅度兩千五百年以後這個時代。『頗有菩薩,聞說如是諍論過失』,這一句是總結前面所說的,他聽了之後能不能『生憂悔』,憂慮、悔過?能不能真正發心改過自新?『離煩惱』就是改過自新。末後這個字,古音念否,是否之否,這是個疑問字,向世尊提出來請教。下面佛答覆他。請看經文。
【佛告彌勒菩薩言。彌勒。於後末世五百歲中。少有菩薩。能生憂悔捨離煩惱。多有菩薩。其心剛強不相尊敬。懷增上慢互相是非。聞說如是甚深義趣殊勝功德。雖復受持讀誦演說。由是菩薩業障深重。不能得生殊勝功德。便於是經疑惑不信。不復受持為人演說。】
這一段是總答,意思很深。佛叫著彌勒菩薩名字,告訴他說,末法時期,兩千五百年之後,當然有菩薩能夠覺悟、能夠受持、能夠改過自新。如果說一個都沒有,佛說這段開示就沒有意義了,還是有少數。這正是所謂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諸佛如來大慈大悲,只要末世有一個人聽到這個開示他能覺悟、能回頭,佛都要說,何況不止一個人,但是畢竟是少數就是了。哪些菩薩會覺悟?正是佛在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,道理是一樣的。如果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深厚的,聽到這個法門覺悟了,他就回頭,知道自己應當怎樣的修學。所以他『能生憂悔』,憂是憂慮,過去造作這麼多的過失,生慚愧之心,下決心『捨離煩惱』,煩惱是總指上面所說的一切過失。這是少數菩薩。
『多有菩薩』,多有菩薩就是說善根福德少的,他聽了佛這段開示,心裡也歡喜,可是做不到。為什麼做不到?習氣太重,內煩惱不能伏住,外面的誘惑不能捨離,所以過失還會常犯。這一類的菩薩,心地剛強『不相尊敬』,對於三寶很難生起尊敬之心。縱使有尊敬,表面的,表面見到三寶,他也很如法,如理如法,但是不能依教奉行;縱然依教奉行,要打很大的折扣,佛是希望他百分之百做到,他能做到百分之十就不得了,折扣打得太多。這是善根福德少的。所以『懷增上慢』,增上慢大家都懂得,就是今天世間有個術語「值得驕傲」,增上慢就是現在的話值得驕傲。他有什麼值得驕傲?前面說得很多,他有專長,他很會辦事,他很會說話,很會應付信徒,這都值得驕傲,或者是他能講經,他也值得驕傲。總而言之,這種心念起來就是增上慢。增上慢人總免不了『互相是非』,互相是非猶如中國古人所講的文人相輕、同行相忌,同行人一定會嫉妒,就是這個意思。
聽到佛說了這樣『甚深義趣殊勝功德』,這兩句話是讚歎本經。本經佛所講的這些開示並不難懂,我相信一般同修展開經卷,縱然不聽講,也能看得懂,文字並不很深,可是義理很深。這甚深的義趣殊勝功德,必須要相當程度你才能夠體會得到。所以他們『雖復受持讀誦演說』,他們得到這部經也歡喜,也能夠受持,也能夠讀誦,也能夠演說,那是剛剛接觸到,能生歡喜心,這是什麼?就是他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現前,聽了佛的話歡喜。可是他這個歡喜心不長久,很容易退失。為什麼會退失?『由是菩薩業障深重,不能得生殊勝功德』。佛在經上講的,受持、讀誦、為人演說,功德之殊勝不可思議。可是他感覺到:我也受持、讀誦、為人演說,沒得到功德。有沒有這個情形?有!很多。為什麼不得功德?業障現前,業障障礙了。所以學佛的同修,每個人心裡面都常常念著怎樣去消業障,一般人講消災。都知道自己有災,想盡方法去消災,去消業障,這就修種種法門。業障到底有沒有消掉?這是個問題。如果你再問問他,什麼叫業障?他也說不上來。業障都說不上來,你怎麼能消業障?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,要搞清楚。
總而言之,經論裡面所說的業障,業是造作,我們正在造作的時候,叫事;事造完了之後,那個結果就叫業。業裡面有善業、有惡業、有無記業,這是世間人天天在造的。這三類業都產生障礙,障礙什麼?障礙我們的戒定慧。這裡頭最重要的就是定、慧,定是清淨心,清淨心起作用就是真實智慧。它障礙定慧,稱之為業障。我們心靜不下來,智慧不能現前,被這個障礙了。具體而言,業障就是妄想分別執著。你要消業障,修法之後,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是不是就少了?果然少了,那你消業障有效果。如果妄想分別執著完全沒有,那就恭喜你,你的業障消盡了,業障消盡,必定證果。所以要曉得什麼叫業障,這個不能不清楚。業障能消一分,清淨心就顯一分,智慧就透一分,業障能消兩分,你的智慧就透兩分。這就是「得生殊勝功德」,你的心一天比一天清淨,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,人怎麼不歡喜?法喜充滿。佛在經上常說,常生歡喜心,那不是假的,諸佛菩薩、阿羅漢都是常生歡喜心。你問他,歡喜心從哪裡來的?業障天天消除,清淨平等覺天天湧現,道理就在此地。這個時候,佛所說的一切法門、一切開示,甚深義趣,逐漸能體會到,佛講的字字句句深廣無盡,才能夠體會到。
他們業障很重,煩惱很重,習氣很重,雖然是受持、讀誦、演說,法味嘗不到,他的體會僅限於文字的表面;換句話說,一分都沒有深入,這才知道業障之可怕。因此,時間久了這個人就疲了,『便於是經疑惑不信』。佛在經上講這麼多過失,捨離過失得什麼樣的功德,他在這裡試驗沒有什麼效果,於是對於經教就產生懷疑,不相信。不相信,當然他就捨棄,不修這個法門,『不復受持為人演說』,他就不幹了,這種情形真的是佔多數。得法味,依教奉行的人少數,不是多數。佛在兩千五百年前,就把現代人修學的情況說得這麼清楚明白,我們不能不佩服他。在一般人講,眼光看得遠,能看三十年之後,五十年之後,釋迦牟尼佛看三千年之後都看得這麼清楚,你不能不說他沒有大智慧。
再看底下這段,你對於聖教懷疑,信心動搖了,佛是幫不上忙。這個時候魔來擾亂,魔趁機而入,這是必然的現象,不可避免的現象。請看經文。
【時魔波旬見是事已。】
波旬是魔王的名字,魔王波旬『見是事已』,他看到這個事,看到這個情形,有些菩薩聽到這個法門不相信,疑惑,退轉了。看到這個情形他高興,魔高興了。
【為誑惑故。】
魔來幹什麼?魔來騙你的,『誑』是欺騙,『惑』是迷惑,魔看到有機會可乘,他就來騙你,他就來迷惑你,魔很厲害。
【作比丘像。來到其所。】
他現什麼相?他現出家人的樣子,跟《楞嚴經》上佛所講的一樣。佛在楞嚴會上說,「末法時期,邪師說法如恆河沙」,那些邪師就是出家人,是誰?魔王的子孫,化現比丘相來破壞佛法,這個在經典上都有記載。『來到其所』,就是到退心的菩薩這兒來。
【說如是言。此諸經典皆是世俗。善文詞者之所製造。非是如來之所宣說。】
我們看這一小段。他來告訴你,經典不是真的,不是佛說的。現代人,我們常常聽到,不但常常聽到有人說,而且常常還看到有些著作也是這樣說。說的最多的,《楞嚴經》不是佛說的,大乘非佛說,《大乘起信論》不是馬鳴菩薩做的,經過許多的考證,都是動搖我們的信心。我們學佛頭腦要清楚,不能被這些人幾句話、幾本著作,我們的信心就動搖了。甚至於還有說《彌陀經》都是假的,根本就沒有西方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是太陽神,你說有什麼法子?我弘揚淨土,就有人向我提出來,他說法師,有人說阿彌陀佛是太陽神,我們怎麼辦?頭腦要清楚,這是魔在這裡滅佛法,說淨土教是假的,阿彌陀佛是虛構的。你看看《往生傳》、《淨土聖賢錄》,看看近代念佛往生的人,這能騙人嗎?我在台灣,學佛這三十幾年,三十幾年我們親眼看到,親耳所聞的,念佛站著往生的,不生病,預知時至,站著走的,坐著走的,這三、四十年當中,在台灣至少有五百人,這能騙人嗎?
大概是三十年前,我已經出家了,在台中學經教。台北蓮友念佛團的李濟華老居士往生,李老居士是印祖的學生。往生那天,他是兩個月之前就曉得,往生的當天參加念佛會,他在念佛會當中講開示,講了一個半小時。講完之後,告訴大家,勉勵大家要認真努力念佛,他說我要回家去了。他八十多歲了,講一個半鐘點,大家以為他講累了,他要回家去了。哪裡曉得下了講台,隔壁的小客廳,他在那裡一盤腿,就往生了,才曉得他回極樂世界的老家。你看看多瀟灑,多自在,這怎麼能騙人?不到一刻鐘就走了。在講台上,音聲洪亮,一點病容都看不出來,說走就走。參加法會一百多人,各個親眼看到的,這哪裡是假的?現代這個時代,造謠生事的人多,波旬的子孫,我們要認識清楚,決定不能受他的影響。經典從翻譯傳到今天千百年,千百年當中,經過多少有智慧、有修行的這些大德他們看過,都沒有發現到是假的,現代人發現是假的,哪有這回事情!所以,絕不要上他的當,不要受他的欺騙。凡是這些言論,都是魔說的,說這是世間人長於文學的人他們假造的、偽託的,不是真的。下面說:
【何以故。此經所說功德利益汝皆不得。】
他來說得也滿有道理,經上講的功德利益,你照這個方法學你得不到。他不說你得不到的原因是業障深重,並不是經有過失,你沒有認真修行。業障深重的人,實在講他能不能得到利益?能!只要把業障克服,他就得到。這一關一定要克服過,不克服過那你是得不到的。只要功夫深,深信切願,三寶加持,再重的業障都可以消除。問題是你有沒有這個認識?有沒有這個毅力、決心,斷惡修善?你真的去做,就行了。淺嘗不可以,那你的功夫不夠。正如同有許多人來告訴我,念《無量壽經》得不到什麼利益。我問他,你念了多少遍?「我念了兩遍了。」那你怎麼能得到利益?兩遍就得到利益,那個了不起,佛法就興旺了,哪裡還有末法,沒有末法了。你要曉得,現在在海外,新加坡的同修念一萬遍的人很多,經念得很熟,都能夠背誦,他們得利益,他們對於經教深信不疑。功夫要下得深,你功夫不夠。
也有不少同修來問我:「法師,你教我們念阿彌陀佛,我們心會能定的下來,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念經還是打妄想,念佛也打妄想,怎麼辦?」怎麼辦?再念!為什麼你念經、念佛伏不住妄想?功夫不夠,道理在此地,功夫不夠。你念佛、念經,心要專注在佛號上,妄想起來,不要去理它,根本不理睬它,一心專注在佛號。這樣時間久了,你的佛號功夫得力,妄想自然就少了。所以,不要天天去想妄想,妄想愈想愈多。你不去想佛號,專門去想妄想,你不叫顛倒嗎?過失是在自己,不在經教裡面。
【由魔波旬如是誑惑。於此空性義利相應甚深契經。心生疑惑起諸諍論。不復受持讀誦演說。】
佛是將你退心的事實真相說出來,都是魔所攝持,上了魔的當,有這些人來欺騙你,來迷惑你。凡是大乘經,都是從空性,就是真如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。『義利相應』,義是理、道理,利是利益,從事上講的。道理,利益,利益是生活上的,我們生活的利益、我們家庭的利益、工作的利益、處事待人接物的利益,沒有不相應的。義利明顯的相應,那就是大乘經上智慧菩薩,本經上講的智慧菩薩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法身大士。法身大士就是本經所講的智慧菩薩,義利相應非常明顯,我們看《華嚴經》五十三參你就看出來了。也就是說理事相應,性相一如,契入這個境界,這是『甚深契經』,這一句是統指一切大乘經,本經是《大寶積經》的一會。對於這樣的深經『心生疑惑起諸諍論,不復受持讀誦演說』,不願意再去研習,不願意再去依照經典的理論、方法去修行,這是很大的錯誤。我們看末後這一段,佛叫著彌勒菩薩。
【彌勒。彼諸愚人不能了知。由自業故。不能獲彼殊勝功德。自業消已。決定當得如是功德。】
這說明消業障重要。我在初學佛的時候,那時候剛剛接觸佛法才一、兩個月,我遇到章嘉大師,這位老人那個時候六十多歲了,我那年才二十六歲,章嘉大師六十多歲。非常慈悲,他告訴我,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我聽到這個話很開心,有求必應。他下面又說,如果你有求,求了不應,沒有感應,那什麼原因?你有業障,不是沒有感應,是你有業障,如果你把業障消除,你所求的就現前。我聽這個話之後,我就向他老人家請教,業障怎麼消除法?這個很重要。他老人家教給我的簡單明瞭,教給我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改過自新」,你的業障就消除。他沒有叫我去拜懺,沒有教導這個,他教我斷惡修善,改過自新。所以那個老人,聽他的教誨,他的言語簡單明瞭,讓你一生都不會忘記,我們要真幹。
於是他教我們,你每天去反省、去檢點,找自己的毛病,找自己的過失,你要能發現你的過失,發現你的毛病,這就叫開悟。佛家常講開悟,什麼叫開悟?這裡面沒有神奇,沒有什麼玄妙,都是真的叫家常便飯,很平常的。把你的毛病、過失改過來,那是真的修行,修是修正,行是行為,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,叫做修行。所以,修行是修正錯誤的行為。這樣的話我們一聽就明白,一聽就懂,才知道佛法之可貴,佛法之真實,完全落實在生活裡,與生活沒有脫節。經論要跟生活脫了節,那就沒有價值,學它幹什麼?修學佛法就是改善我們的生活,提昇我們的生活品質,目的在此地。所以諸佛菩薩句句話都是真實的。
他教我,你要消除業障,然後有求必應。我是真聽他的話,所以老師很喜歡我,原因在哪裡?我百分之百的服從,老師怎麼教,我就認真怎麼做,做了果然有效應,真的是有求必應。當然我們的求,不是非理之求,那個是沒有感應的。我有一年在台北講《地藏經》,有一位出家人,這個出家人現在也不在了,過世了。他是每次都來聽經,年齡跟我也差不多。聽到我講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我下了講台之後,他就來問我,他說淨空法師,你講的這個話,我不以為然。我說為什麼?他說我向佛菩薩求個電冰箱,求了三年,都沒有人送給他。我說我有求必應,他求個電冰箱,求了三年,沒有人送給他。那我就問他,我說你現在住的那個道場,裡頭住著幾個人?他告訴我,就一個人。我說一個人何必要電冰箱?難怪佛菩薩不送給你。
如果這些東西,物質享受,你想求佛就應,豈不叫增長貪心嗎?佛菩薩的感應是增長你的道業,增長你的清淨心,增長你的定慧,絕對不會幫你增長貪瞋痴。那是魔,決定不是佛,這個一定要搞清楚。我說有求必應,我求經書,我要研究經書,聽說哪個經很好,我心裡就動念頭想求到這個書。快的,一個月就有人送來,最遲的,那個時候我看《中觀論疏》,想得到這本書,半年。香港智開法師寫了一封信給我,他那裡有一套《中觀論疏》,問我要不要?我說要!馬上就送來了,半年。真的想要什麼經論,它自然就會來。那個時候李老師講《楞嚴經》,講到哪些古註,他所講的我都有。他說,奇怪,你怎麼會有這些東西?我說我求來的,有求必應,一點都不假。得力於章嘉大師的教導,沒有別的,就是要消業障。凡夫業障的根就是念念都想自己,這是大錯特錯,念念都為自己的利益,增長我執。諸位同修都知道,我執是六道輪迴的根本,法執是十法界的根本,我執破了,輪迴就超越了,法執破了,就超越十法界,你就證得一真法界。佛給我們感應的是這些,決定不會幫助你增長貪瞋痴,不會增長兩種執著。這個你要懂得,不能把佛看做魔。
所以,佛在此地叫著彌勒菩薩說了,他說這些『愚人』,愚人就是初學造作惡業的菩薩。他不能了知這是『由自業故』,是你自己有業障,因此你不能『獲彼殊勝功德』,這個功德利益你得不到。如果業障消除了,會有一個現象,諸位同修你們能夠體驗到,讀經愈讀愈有味道,欲罷不能,這個現象就是你的業障消除,你的智慧生起。為什麼愈讀愈喜歡?裡面的法味嘗到了。你嘗到法味,你理解了,你看到佛經裡面趣味無窮,義理深廣無盡,你看到了。你講經你也歡喜,你講經一定是遍遍不一樣,為什麼?你看的深度、廣度不一樣。同樣一部經,愈講愈有味道。
你講的東西能不能流通?不能流通。我現在講的這個,因為你們都有錄音帶,我沒有法子。你們把錄音帶拿去流通,我不要流通;還有不少人把錄音帶寫成文字,那更糟糕。為什麼不能流通?我今年看去年的東西都是胡說八道,我很不滿意;今年講的東西,明年看的時候又是胡說八道,深度不夠,義理未盡,怎麼可以流通?現在大家拿這個幫助初學,也許對初學有點幫助,對真正老修行,人家看到我這個,笑話,貽笑大方。所以有些法師他們敢著書,敢立說,他們的膽子很大,我沒有他們那麼大的膽子,小心謹慎,唯恐貽笑大方。自己要認真努力,不斷的提昇自己的境界,依教奉行,這就對了。下面佛說了:
【自業消已。】
你的業障消掉了。
【決定當得如是功德。】
可見得這個事情,我們縱有業障,懂得理論、懂得方法,如理如法的消除業障,佛法裡面甚深利益功德我們一定可以得到,自己要有信心。這個是一大段。
下面是最後一大段,說明發十種心,決定得生淨土,這一段非常重要。淨宗,過去淨宗的大德,無論是祖師,或者是在家的居士大德,他們許多的註疏裡面,都引用這段文,被引用得很多很廣泛,可見得它重要。這十種心是什麼?實在上講就是《無量壽經.三輩往生品》裡面所講的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《無量壽經》上講得很籠統,就講發菩提心,什麼叫菩提心,沒有詳細說明。彌勒菩薩在此地說了十種,這十種就是發菩提心,講得詳細,講得具體。我們發這十種心,一向專念決定得生。所以這一段是《無量壽經》發菩提心的補充說明,比《觀經》說得詳細,比《大乘起信論》也說得詳細。《大乘起信論》講菩提心,只講了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而世尊在《觀經》裡面講菩提心,也只講至誠心、深心、迴向發願心,都講得簡略,沒有彌勒菩薩這裡講得這麼詳細。這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。請看經文。
【爾時彌勒菩薩言。白佛言。世尊。如佛所說。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。若有眾生發十種心。隨一一心。專念向於阿彌陀佛。是人命終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。世尊。何等名為發十種心。由是心故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。】
這是一段。在這段裡面,我們很明顯的看出,彌勒菩薩導歸極樂,末後歸到西方淨土,正是古德常講的千經萬論,處處指歸,此地指歸的這麼明顯,非常難得。彌勒菩薩對佛說,『世尊』這是對佛的尊稱,『如佛所說,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』,這句話是指世尊在大寶積會上講過《無量壽經》,大寶積會的《無量壽會》是第五會。這個經,《彌勒菩薩所問經》,是第二十五會。佛講《無量壽經》就是宣揚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功德利益,諸位都非常熟悉。如果廣義的說,那是講一代時教,從《華嚴》到《涅槃》,佛是時時處處都勸大家念佛往生淨土,《華嚴》是開端,《華嚴經》到最後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所以,極樂世界是真有,決定不是假的,你要不相信,這個機會在你面前溜過了,當面錯過,太可惜了。說實在的話,古德常說大乘經教有所謂難行道跟易行道。其他的法門都是難行道,難在什麼地方?就是這個經剛才所講的,不但指這部經,所有一切大乘經都是如此,難行道,因為你要斷煩惱,你要除習氣,你要消業障,太難了。不僅是這部經,哪一部大乘經你學到最後都懈怠、都退轉,原因在哪裡?習氣、煩惱太難斷。所以,依照一般的法門成就,一萬個人難得有一個。
這個法門,淨宗法門叫易行道,易在哪裡?不要斷煩惱,不要斷習氣,這個好辦,這對我們來講太容易了。我們今天了生死出三界,唯有這一條路我們可以走得通,走別的法門走不通,這個我們一定要清楚、要明白,千萬不要錯過了這個機會。淨宗法門的修學,只要把煩惱控制住、伏住,不必要斷,你能夠伏住,你就能往生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果報不可思議,這是佛在經上常說的,十方諸佛如來跟釋迦牟尼佛作證,這還能錯得了嗎?一切經沒有這樣殊勝,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。
彌勒菩薩在此地說,『若有眾生發十種心』,菩提心說成十種。十是代表圓滿的意思,跟《華嚴經》上的表法一樣,它不是數字,它是表法的意思,代表圓滿。『隨一一心,專念向於阿彌陀佛』,這個跟《無量壽經》一個味道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。而「隨一一心」,這一句裡頭的意思長,就是《華嚴》上講的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底下講這十種,任何一種都包括其餘的九種,就叫隨一一心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相容。一定要專念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。這個人臨命終時,『當得往生彼佛世界』,這樣的人,他臨命終時決定往生極樂世界,決定見佛,一往生就不退成佛。
下面向世尊請教,這十種心,彌勒菩薩自己不說,要請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宣講,意思就是他是菩薩,分量還不夠,講了我們未必相信。這個話一定要出自世尊之口,我們沒話說,這佛講的。『何等名為發十種心,由心是故,當得往生彼佛世界。』下面是世尊允許彌勒菩薩的啟請,為我們大家說出。
【佛告彌勒菩薩言。彌勒。如是十心。非諸凡愚。不善丈夫。具煩惱者。之所能發。】
釋迦牟尼佛沒說之前先給我們提出警告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不是凡夫,這個意思我們很清楚,很明白,為什麼?佛在《無量壽經》講得太透徹了。所以,一心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不但不是凡夫,不是小乘,實在是如來第一弟子。得到諸佛的稱讚,那怎麼是普通人?發這十種心的人決定不是凡夫,不是愚痴的菩薩,如果是凡夫、愚痴菩薩,這十種心他發不出來。『不善丈夫』,這個世間不善之人也發不出來。還有一個『具煩惱者』,就是妄想、煩惱多的人,他也發不出來。由此可知,如果你真的能發這個心,發這個心就消業障。煩惱是業障,不善是業障,愚痴是業障,你只要一發這個心,你這些業障全消除。我們要懂這個道理。業障雖然障礙我們發心,我們真的一定要發心,業障也無可奈何,業障也會退失。問題就是你能不能堅持,能不能堅持到底?關鍵在這個地方。
我們看下面這十種心,這是真實的菩提心,也就是菩提心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。
【何等為十。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。】
這個好懂,你能不能堅持對一切眾生生慈悲心?生什麼慈悲?大慈悲,慈悲加上個「大」。第一條是慈心,第二條是悲心,慈是與樂,悲是拔苦,加上大,大是平等的意思,裡頭不分怨親,對待一切眾生,心是平等的,用現代的話說,無條件的。世間人對他的兒女都很慈悲,為什麼?是他的兒女,有條件的。不是他的兒女,他就不關心,那個慈悲不叫大慈,大慈是無條件的。我們能不能以無條件的愛心,關懷一切眾生,愛護一切眾生,幫助一切眾生,決定沒有損害眾生的意念,你能不能做到?你能不能堅持?你要能夠堅持做到,那恭喜你,你是發真菩提心。修淨土的人很多,念《無量壽經》的人也很多,天天也念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他還是不能往生,還是搞六道輪迴,什麼原因?口裡念的發菩提心,沒發出來。菩提心不是嘴巴叫叫就叫出來了,叫不出來的,要做!要真正愛護眾生,真正關懷一切眾生。『無損害心』,你要去做。你真能去做,捨己為人,你得大善利,大善利是什麼?你將來往生不退成佛。這個利益,這個大善,是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利益不能比的,所有一切善行不能比的,得的是這個果報。關鍵就在真誠、恭敬,堅持到底,這是第一條。
【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。】
『悲』是解決眾生一切的苦難,我們盡心盡力去幫助他,無條件的去幫助他。諸佛如來如是,佛的弟子也如是。我們為佛弟子,起心動念還自私自利,幫助別人還先考慮自己有沒有好處,你哪來的慈悲心?你與大慈悲心完全相違背。你念佛,一天念十萬聲,古德講的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不能相應,這個一定要懂得。經上講的那麼清楚,上輩往生、中輩往生、下輩往生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。你只有一向專念,沒有發菩提心,不能往生;換句話說,你真正發菩提心,沒有一向專念,也能往生。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告訴我們,往生第一條件就是有信、有願。念佛,往生之後,你品位功夫高下是決定在持名功夫的淺深,那是品位高下;能不能決定往生在信願之有無,菩提心是信願。你有菩提心、你有意願往生,持名功夫淺一點也沒有關係,也能得生。才曉得這十種心重要。
所以要真正發心,捨己為人好處太多,千萬不要搞自私自利。搞自私自利,害了自己,自己雖然得一點利益,那個利益太小了。你的享受不過一生,一生是數十寒暑而已,哪裡能夠比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無量壽的功德大?今天縱然你很幸福、很自在,你的活動空間不能超過地球,這就是苦處。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的活動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,怎麼能相比?不能為比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活動空間不是三千大千世界,是盡虛空遍法界,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就在我們眼前,我們可以得到的,為什麼不要?為什麼還要去搞六道輪迴?為什麼還要去過這個苦日子?所以佛在此地講,那是愚痴的人,不想往生,愚痴!
【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。】
這教給我們護持正法。護持正法怎麼個護法?依教奉行,依教奉行就是護持正法。不是將佛法看得緊緊的,怕人家破壞,不是這個意思,自己要做到,『不惜身命』也要做到。我今天沒飯吃,我也不能去偷盜,我也不能去騙人家,寧願餓死,我也不能破戒,也不能犯法,這佛教給我們的。舉這一個例子,不惜身命,要喜歡守護正法,正法就是佛的教誨。你沒有決心,沒有犧牲的精神,你做不到。守正法,堅持到底,縱然遇到災難,捨身也在所不惜,這個身捨掉,就見阿彌陀佛。所以明理的人、懂得事實真相的人,又何樂而不為之?絕不做違背佛陀教誨之事,這個很重要。
【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。】
『一切法』,這裡面包括的是佛法跟世間法,你要能忍。不但要忍,『勝忍』,最殊勝的忍,忍耐,忍什麼?不執著,就忍這個。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,執著就錯了。這個地方你要忍得過,這是真實的功夫。古人常說,許多修行人不能成就,毛病發生在哪裡?所謂是「看得破,忍不過」,這壞了,看得破,忍不過,不能成就。功夫!功夫就是忍得過,能忍。世間法裡面,現在這些科技日新月異,看到不動心。在衣食住行裡面,天天有新的款式,天天有新的樣子,看了之後不動心,你不動心你就是能忍。世法、佛法都要能忍,要學《金剛經》上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這一句就是這個意思。
【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。】
這個過失前面說得很多,第一條大過失就是利養,利養的過失說得多,不止二十種,後頭都講二十,利養的過失說得太多了,我們要記住。名聞利養一沾著,你這一生就不能成就,一定要把它看破,一定要放下,沒有一樣東西值得留戀的。世間人講紀念,有什麼好紀念的?你要是紀念,你還能出得了三界嗎?不可以,這是我們自己要覺悟。我從前喜歡搞這些東西,也喜歡搞這些很多自己喜歡的東西保留。現在曉得,再要搞這個樣子,極樂世界去不了,所以現在什麼都不要了。人家拿照片來給我,法師你看看。你拿去,我不要,你紀念,我不要紀念。不再幹這個傻事,一切法如夢幻泡影,有什麼好紀念的?過去不就算了,還要念它幹什麼?
『恭敬尊重』,這也是世間人喜歡的,我們都不要求。我們要求實質,我們要求心地清淨一塵不染,這個好,心裡頭沒有絲毫憂慮,沒有絲毫牽掛。世間人之苦,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,我們要動手術把它搞的乾乾淨淨。一絲毫牽腸掛肚的東西都沒有,你就得大自在,你就真的得到『淨意樂心』。
【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。】
這是學佛的人,我們念念求什麼?一切種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我們所希求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,這個東西是真的。究竟圓滿的智慧能得到嗎?究竟圓滿,什麼才叫做究竟圓滿?即是所謂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過去現在未來、此界他方,一切通達,叫做究竟圓滿的智慧。你一聽,這個太難了。佛告訴我們,這個智慧是我們每個人的本能,不是從外面來的,你本來就如此。既是本有,當然可以得到,也就是說當然可以恢復。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面告訴我們,「本覺本有」,這就是本覺;「不覺本無」,不覺是什麼?無明煩惱,這個東西本無。本無當然可以斷,本有當然可以恢復,只要依照佛的方法、理論,你認真去修學,一定可以把本來沒有的統統斷盡,本來有的完全恢復。
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雖然煩惱一品沒有破,智慧德能幾乎跟阿彌陀佛差不多,這從哪來的?這是什麼道理?根本的原因就是智慧德能是本有的。阿彌陀佛為我們做個增上緣,幫助我們開發出來,道理在此地。你明白了你才會相信,你才知道佛在《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話不是假話,靠得住,我們對他能生起信心。所以學佛的人念念求智慧,求究竟圓滿的智慧,不求其他,這就對了。
【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。】
這一條非常重要。我們知道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修普賢行,《無量壽經》一開端就告訴我們,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,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。每一個往生的人,如果我們從四土三輩九品來說,從下下品到上上品都是修普賢行。普賢行無量無邊,說不盡的,普賢菩薩把它歸納為十大類,我們稱之為十大願王。第一願「禮敬諸佛」,這一句就是禮敬諸佛。哪些是諸佛?一切人都是諸佛。所以你要是修普賢行的,你要是普賢菩薩,你看到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。我們對於釋迦牟尼佛、對於阿彌陀佛是怎樣的尊重,對一切大眾也是同樣的尊重。決定不可能對阿彌陀佛多尊重一些,對一般人少尊重一些,那你就錯了,你不是修的普賢行。
《華嚴經》上說,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,也就是說他的功夫上有欠缺,不圓滿。普賢行是究竟圓滿的修學,不但對有情眾生,他是佛,他本來是佛,一點都不假。這個話,世尊在《華嚴》上說過,《圓覺經》上也說過,他說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。其他經上少說,這些一乘了義的大經,佛確實說過。所以我們眼睛當中看一切眾生,他是諸佛如來,怎麼敢不尊重,怎麼敢輕慢?得罪一個人,就是得罪一尊佛,輕慢一個人,就是輕慢一尊佛。佛教給我們,從這些地方把你的性德透出來。你不能尊重人,輕慢人,那是煩惱,那是把你的性德光明蓋覆住的那些東西。你現在把這個東西去掉,使我們性德裡面無盡的智慧、光明、德能,都能透出來,普賢十願是開發自性光明、德能的無上法寶。我們今天也遇到,遇到了不肯認真去用它,過失在自己,不在佛菩薩。所以要曉得,這是開發自性的法寶,從哪裡學?從恭敬學。
許多這些課誦本,不分任何宗派、任何法門,我們常常在本子裡面看到「一切恭敬」,這常念。不但佛法教人如此,在古代的中國,儒家教學也從這裡下手,諸位要念過《禮記》,你就可以發現。《禮記》一翻開第一篇「曲禮」,第一句話「曲禮曰,毋不敬」,跟普賢菩薩「禮敬諸佛」的意思完全相同。世出世間的聖人教導一切眾生,從哪裡下手?從一切恭敬下手,毋不敬。對人要真誠、恭敬,對事要真誠、恭敬,對事怎麼個恭敬法?盡心盡力把事情做好,就是對事的恭敬。每個人你在社會上都有事業,學生沒有踏上社會,在學校裡念書是他的事業。學生要對事恭敬,就是他的功課、書念好,那是他對事恭敬。你是經商的,你把你的生意,把全部精神貫注,把這個事情做好,你是對事恭敬。對物也要恭敬,物是指一切萬物。所以恭敬是對一切法的。桌椅板凳你要對它恭敬,不是叫你每天把桌椅板凳擺在那裡,你對它跪著磕頭作揖,那你就變成佛呆子。桌椅板凳怎麼恭敬法?你把它擦得乾乾淨淨,擺的整整齊齊,對它恭敬。
對人、對事、對物一切恭敬,所以此地講的『於諸眾生』,這個「眾生」是廣義的,不是狹義的,就是剛才講了,包括人、事、物。人事物都是眾生,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,叫做眾生。大家不要看到這個字,以為是很多人,這個意思就太窄小了,佛不是這個意思,是廣義的。你們想想看,哪一法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?眾緣用現代的話,就是許多的條件,不是單純而發生的,許多的條件,因緣聚合而現起的現象,所以叫做眾生。人是眾生,萬物是眾生,一切事也是眾生,佛法也是眾生,佛說法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,沒有一樣不是眾生。所以,對於一切眾生要知道尊重,要知道恭敬,『無下劣心』,下劣心是輕慢、大意,這個不可以的,要生尊重心。
【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。】
『世論』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,世間種種的學術,用現在的話來講,現在的學校,大學裡面分類分得很細密,它分得再多都是世論。而且世論包括所有宗教在內,為什麼宗教裡面經典也是世論?因為不能出三界。宗教裡面這些典籍,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,一般都是生天,我們很清楚很明白。而且大多數都是生忉利天,我們中國,中國道教他們崇拜的玉皇大帝,玉皇大帝是誰?忉利天主。外國其他宗教你仔細去觀察,大概也都是忉利天主。再往上,夜魔天。最高的,大概印度有些高級的宗教,像瑜伽、數論,他們那些可以到大梵天,大梵天是初禪,他們修禪定。縱然有極少數的定功甚深,他能夠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,還沒有出三界,因此還是包括在世論裡面。世尊教我們不要有貪著世論,你要執著在這些,換句話說,你脫離輪迴就難了。換句話說,世間種種學術、種種的論典,弘揚佛法的人可以涉獵,不能執著。為什麼說可以涉獵?幫助你講經說法,幫助你弘法利生,這個行。但是它是賓不是主,主是佛的經典,佛的經典不是世論,即使小乘經亦非世論,它能幫助你超越六道輪迴。那個味道不是世論能夠相比的,世論裡頭那個味沒有佛經那麼濃厚,諸位要是深入經藏你就體會到。
『於菩提分生決定心』,前面世論我們要捨棄,著世論的過失前面也講得很多。菩提分是佛法,菩提是正覺,這是梵文音譯的,是正覺,是自性本具智慧的透露。這一句就是代表大、小乘一切佛法,對於佛法要生決定的信心。經典從後漢流傳到中國,到現在將近兩千年,這兩千年當中有沒有假東西摻雜在裡面?我們不能說沒有,要說沒有這很難講。可是可以說很少,為什麼很少?中國歷代的帝王、政府把關把得很嚴,這是好處,不是害處。現在人講言論自由,言論自由不是佛說的,魔說的,佛不是這個說法,佛把佛的經教付托給國王大臣請他們守護,愈嚴格愈好。從前經論,標準是入藏,能夠收入《大藏經》的,那就是國家承認的,當代高僧大德共同鑑定的,決定不是假的。如果是假的,不能入藏;凡是入藏,可信度就高。但是近代人新編的《藏經》,問題又來了,他把關沒有那麼嚴格。從前作品,當然經典是沒有問題,那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,決定是入藏,歷代高僧大德的著作如果要入藏的話,要經過當代這些高僧大德的評論。大家都承認確實他的知見純正沒有錯誤,與佛的經論完全相應,這樣才報告皇帝,皇帝才批准他可以入藏,那一關很不容易。現在編《藏經》,你跟我關係很好,你有什麼著作,我就把你入進去。
我們今天「於菩提分生決定心」,要看《藏經》的版本。近代的版本,裡面摻雜的東西就多,古時候的版本就可靠,愈是年代久遠的愈可靠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。這個經,《大寶積經》是唐朝時代翻譯的,菩提流志翻的,最初編輯《大藏經》的就收著有它,這個沒有問題,我們對它能夠產生信心,靠得住。古時候中國人編的《藏經》,比日本人編的《藏經》要嚴格得多,日本的東西雖然蒐集的多,可以做參考,一定要查查我們中國古時候《藏經》目錄裡頭有沒有這個書。這是我們學經教的人、發心弘法的人,不可以大意,要謹慎。
像新加坡的政府,我們就非常佩服,它對於老百姓關懷備至。特別是今天思想、知見的污染,這個不得了,正是邪師說法如恆河沙,你怎麼辦?新加坡政府的法令規章就好。凡是你請人家來講演,講一個小時,都要政府批准,你要得不到政府批准,你就犯法。你在這個地方公開講演,那個地方抓去就坐牢,一點都不客氣,這個好!所以外國人看到不習慣,外國人言論自由,亂說,胡說八道。書也是亂著,什麼人都可以說,所以社會上人的頭腦不知道哪是正哪是邪,沒有辦法分辨。國家政府要負責任,你要愛護老百姓,你要保障老百姓。中國從前帝王他有這個責任,邪說邪見決定不准你流通,要禁止。你看古時候歷史,孔老夫子誅少正卯,少正卯犯什麼罪?沒有罪,在今天是決定不可以的。少正卯就是辯才好,胡說八道,擾亂人心,孔老夫子對他無可奈何,把他抓來砍頭,殺掉他,沒別的罪。在今天的法律上是決定不許可的,從前就行,你擾亂人心,別人跟你辯,辯不過你,他口才好,淨是些歪理,不說正話。所以夫子對他,只有用這個方法來對付。這是對社會、對老百姓負責任,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。所以新加坡的社會這麼安定,社會治安之好,外國人來到這裡也不能不佩服。什麼原因?政府負責任。保護,不但是物質生活照顧到,精神生活也照顧到,防止這些思想、見解的污染,這是我們讚歎的。
【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。】
前面對於佛法生決定心,這是種善根,善根是無貪、無瞋、無痴,怕的是夾雜,夾雜,你心就不清淨。我們修學一切善根的目的在哪裡?目的是得清淨心,所以夾雜是大障礙。你看祖師教給我們念佛,大勢至菩薩講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覺明妙行菩薩跟我們講「不夾雜、不懷疑、不間斷」,他兩個人講的話是一個意思。淨,淨念,夾雜就不淨,懷疑就不淨,不懷疑、不夾雜;中斷,那就不是相繼,相繼就是不中斷,不間斷。我們的功夫,念佛如是,做其他的功夫也如是。不但佛法的修學要抓住這個要領,你做世間一切工作,你要能抓住這個要領你決定成功,沒有一樁事情不成功的。就是你專心專注,一心一意去做,不夾雜、不懷疑、不間斷,哪有做不成功的。世出世間法,成功的祕訣就在此地。這是講修諸善根,不能夾雜,『無有雜染』。
【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。】
這一句太重要,太好了!真正修行人,老實修行,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,唯一放不下:佛放不下。佛放不下,被佛污染了。佛法高明,佛教你對佛也不能執著。佛法叫人佩服,叫人佩服得五體投地,有道理,不是沒有道理。世出世間,哪一種法是這種教學法?你找不到。佛教給我們明心見性,恢復自性,如果你還貪著,著了佛的相,你的自性還是有障礙,還是有污染,還是不能全部透出來,佛也不能執著。這一句說到最究竟、最圓滿,也講到最高處。於諸佛如來我們也不執著,也是『捨離諸相』,正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這個裡頭沒有加註解:諸佛例外,沒有這個話,沒有加這個註解。所以諸佛如來那個相也是虛妄的,也是緣生,也是了不可得。諸佛的相都不執著,何況其餘?你心才真清淨,你才真正契入諸佛的境界。佛菩薩的本事就是一切都不執著,連佛法也不執著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那個捨,不是說不要,不要怎麼行?不執著。我要,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,我不執著,這就對了。所以,佛的意思我們要清楚、我們要明瞭。
這是把十種心說出來,這十種心就是菩提心。這十種心,諸位要記住,每一條裡面具足其餘的九條。譬如我們說「於諸眾生起大慈心無損害心」,這一條裡面,後面九條統統具足,沒有一條不具足;少一條,你大慈心就有缺欠,就不圓滿。譬如後面第九條「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」,這一條裡頭也圓滿含攝其他的九條;少了一條,你種諸善根就不圓滿,就有欠缺。佛經味道濃,這就是《華嚴》上所講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這才叫圓滿的菩提心。我們要真幹,要認真去奉行,落實在生活上,落實在家庭裡,落實在事業上,落實在社會上,這就對了。佛弟子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,好榜樣在哪裡?真做到,依教奉行就是好榜樣。而諸佛菩薩是我們的好榜樣,我們學佛菩薩,做好樣子給社會大眾看,讓他們學習。佛法今天衰微,世間這樣混亂,你要追究其根本原因,我們佛弟子沒有盡到責任,我們沒有依教奉行,沒有給社會做好樣子,我們要生慚愧心,這是我們的過失。
你說為什麼是我的過失?那問你,為什麼要出家?你不出家你沒有過失,你穿上這個衣服,你就有過失,你就有罪過,你沒有盡到責任。佛法是教化一切眾生的,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,要知道這個事實真相。所以這件衣服不好穿,這碗飯不好吃,人家恭敬供養你的,比討飯的難吃。討飯,人家是慈悲布施你,對你什麼希望都沒有;你這個出家人供養你,希望你將來成佛作袓,希望你普度眾生。什麼叫普度眾生?給一切眾生做好榜樣,普度眾生不是指你成佛之後,現在就要幹。這十種心說完了,我們再看底下經文。
【彌勒,是名菩薩發十種心。】
這一句是總結,總結上面這十種心,這就是真實的大菩提心。再請看底下經文。
【由是心故。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。】
這句話非常肯定,因為你發這個心,你『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』,這毫無問題。下面說:
【彌勒。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。樂欲往生彼佛世界。若不得生無有是處。】
佛這句話再堅定我們的信心。假若有一個人,在這十種心裡面『隨成一心』,隨成一心就是剛才講的一即一切,一種心裡頭圓攝其餘九種,也就是大乘經上常講入不二法門。你要是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是決定得生,如果不生,沒有這個道理,『無有是處』就是沒這個道理,肯定你得生西方淨土。
經文到此地,正宗分講完了,後面這個五行是本經的流通分。請看經文。
【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。希有世尊。乃能開示演說如來真實功德。發起菩薩殊勝志樂。世尊。當何名此經。我等云何受持。】
到這個地方是一段。阿難尊者代我們啟請經名,經名很重要,是全經的總綱領。這個經叫什麼名字?佛給我們說了這麼多,經的內容阿難尊者說得很清楚,是『如來真實功德』。我們要記住,他沒有說「諸佛」真實功德,說「如來」真實功德,什麼意思?我相信我們在座的同修,我跟你一提起,你們就明白了。《金剛經》上所講諸佛、如來意思不一樣,說諸佛,從形相上說的,說如來是從自性上說的。如來真實功德就是自性真實功德,這個意思深,不是形相上的功德,是自性的真實功德,唯有自性真實功德才能『發起菩薩殊勝志樂』,志是志願,樂是歡喜。菩薩能立大志,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,這是菩薩殊勝的志樂。阿難把總結論,全經所說的,兩句話結論出來,然後向世尊請教經題,我們才容易受持。再看下面經文。
【佛告阿難言。此經名為發起菩薩殊勝志樂。】
這把經題說出來了,經題前面講過,此地念念就行了,不要再說了。
【亦名彌勒菩薩所問,】
這也不能把彌勒菩薩的功勞忘掉了,經自始至終都是彌勒菩薩大慈大悲代我們啟請,他不是不知道,他是明知故問,就是一問一答,問給我們聽的。我們在旁邊旁聽,他們這一問一答,我們這一聽明白了,懂得了。
【以是名字汝當受持。】
經名自然知道,曉得了,就應當好好的接受,依教奉行。最後這一段總結。
【佛說此經已。】
世尊把這部經說完了,說圓滿了。
【彌勒菩薩及諸聲聞。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。】
這是當時參加法會的大眾,可見得法會當中,不但有很多人參加,而且有鬼神在參加。這些鬼神我們肉眼看不到,可是阿羅漢以上的這些聖者他們能夠看得到。世尊當年法會是這樣的莊嚴,我們今天這個法會,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也有天龍八部在此地,這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。
【聞佛所說。皆大歡喜。信受奉行。】
他們能做到,我們要效法。我們今天聽到這部經,也應當歡喜『信受奉行』,肯定、相信佛所說的句句話真實,我們要接受,我們要依教奉行。
今天,我們這一會就到此地圓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