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(第八集) 1996/10 新加坡居士林 檔名:15-012-0008
請掀開經本,第十六面,最後一行,我們先將經文念一段,對對地方。
【爾時世尊。讚彌勒菩薩言。善哉善哉。彌勒。善能演說如是譬喻。無能伺求說其短者。】
從這個地方看起。這段是結束前面一大段的經文,在末後彌勒菩薩舉了一個比喻,譬如口渴之人,他非常希望得到飲水,可是這個飲水在以前被他污染了。大概他把這樁事情給忘掉了,於是見到這個水很髒不能飲用,反而怨天尤人。這個比喻雖然很淺顯,也許我們會覺得不以為然,世間哪有這樣健忘之人?如果諸位冷靜的去觀察,現在這個社會,像這樣的人還真有不少。才知道諸佛菩薩在三千年前講經說法,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的狀況真是瞭如指掌,這不能不說是智慧神通的廣大。所以,佛在此地讚歎彌勒菩薩的比喻,說你說得太好了,『善哉善哉』是讚歎他說得非常之好。告訴彌勒,叫著『彌勒,善能演說如是譬喻』,這是很善巧,『無能伺求說其短者』,沒有人能夠在他的言行當中,找到他的過失,求得他的過失。我們接著看底下經文。
【彌勒。以是因緣。汝應當知。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。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。】
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。佛說了,由於前面這個緣故、因緣,你應當要知道。世尊叫著彌勒就是叫著我們大家,彌勒菩薩何嘗不知道,我們不知道倒是真的,他代表我們請法,代表我們接受佛的教誨。底下這一段非常重要。說有四種辯才,這是佛經上常講的四無礙辯才,如來果地上具足的大德大能,四無礙辯。『一切諸佛之所宣說』,佛為一切眾生、為九法界眾生講經說法,無礙辯才,這是佛所說的,我們學佛的同修大多數熟知的。可是還有四種辯才是『一切諸佛之所遮止』的,「遮止」就是禁止,不許可的,這四種的確我們不知道。正因為我們不知道,所以在末法時期才演變成一個不良的後果,那就是聽騙不聽勸。你想想看,騙人的人他要沒有辯才,你怎麼會被他騙了?信假不信真,沒有辯才的人你也不會去信假。可見得假的、邪的,他也是有無礙辯才。這種無礙辯才,佛所禁止的。
佛很慈悲,孔老夫子就不慈悲了。你們念孔子公的書,你看孔老夫子做魯國的大司寇,他一上任,就把少正卯抓來把他殺掉,什麼原因?沒罪過,沒有什麼原因。孔老夫子為什麼把他殺掉?就是他有無礙辯才,邪知邪見。孔老夫子看到這個人還得了,辯才無礙,就是到處欺騙眾生,沒有別的原因,就這個道理,就把他殺掉。佛不是,佛很慈悲,佛不殺人。我們繼續看下面經文。
【云何名為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。】
下面先說明佛的四無礙辯才,這有四種,第一:
【所謂利益相應。非不利益相應。】
這是第一種。諸佛菩薩的四無礙辯才,一定是與利益相應;換句話說,他所說的字字句句,都是令一切眾生得最大的利益,如果說叫眾生不得利益的,佛決定不說。什麼叫利益?一切經裡面說得很清楚,假如說現前得利益,來世不得利益,後世不得利益,佛說這不是真正的利益。我們必須要知道,生命是永恆的,這是稍稍涉入佛法的人都能夠理解的。而身命是短暫的,身體在這個世間是很短暫的,生命是永恆的,這就是說明有三世。任何一個人、任何一個眾生,有過去世、有現在世、有未來世,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。假如說在這一生當中能得利益,來生不得利益;來生的時間長,在六道裡無論哪一道,生命都比人道來得長久,這是佛在一切經裡面說得很多,說得很詳細。我們覺悟的人、明白的人,眼光要看的深遠,來生不能不考慮。假如來生得利益,後生也得利益,這就是講生生世世都得利益,這才叫真的利益,究竟圓滿的利益。大乘經論都是以這個目標來宣講的。由此可知,佛不僅僅是教我們現前得利益,我們一定要曉得佛在經上講的利益的定義。第二:
【與法相應。非不與法相應。】
法是什麼?是佛陀所講的一切教法,佛的教誨。佛的教誨是依什麼說的?一切大乘經上告訴我們,佛依實相而說,實相是宇宙人生的真相;換句話說,諸佛菩薩所宣說的,一定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這就與法相應。所說都是宇宙人生真相,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,人生就是本人。與此相背的,諸佛菩薩決定不說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第三:
【煩惱滅盡相應。非與煩惱增長相應。】
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法,決定是幫助我們斷煩惱,煩惱輕,智慧就長。煩惱跟智慧恰恰是對立的,就如同明暗一樣,黑暗去了,光明就來,有了光明,黑暗就沒有了,佛所說的一切法是光明的。所以你學佛如果學的煩惱還天天增長,你就應當要反省,你學的不是佛法,你所聽的不是佛經。如果是佛所說的經,佛菩薩所講的法,決定是幫助你減少煩惱。學佛的人他的效果必然是煩惱一年比一年少,一月比一月少,我們只說到這個地方,能夠一月比一月少就很不錯了。如果能夠一個禮拜比一個禮拜少,你不是凡人,你不是普通人。決定是煩惱少,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長,一月比一月增長。智慧是什麼?對於自己、對於境界,一切人一切環境當中,你看得很清楚很明白,而不會被迷惑,清清楚楚。
生活當中就是定慧等學。你們今天同學,淨宗學會帶著你們到新加坡大概幾個旅遊的地方去參觀,你們是不是在修定慧?定慧在哪裡學?生活當中學。你們看看新加坡這個都市,看到許多繁華的市場,你到那個地方去,如果看得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,這是慧;能在這個境界裡如如不動,那就是定。定跟慧是同時有的,絕對不會說我有慧沒有定,那個慧是邪慧,不是正慧。有定,定中生的智慧,那是真智慧,樣樣清楚,如如不動。在這個境界裡絕對不會起心動念,沒有妄想執著,心永遠是清淨的,你才能看到這個世界千變萬化。從靜觀裡面,你就了解這個時代的眾生他們在想什麼、他們在做什麼、他們在說什麼,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。你才有能力去度化眾生,講經說法才能夠契機契理。理就是與法相應,機就是滅煩惱,與利益相應,與滅盡煩惱相應,這就契機。第四:
【涅槃功德相應。】
『涅槃功德』是從果報上說的。涅槃是什麼意思?不生不滅,絕對是與不生不滅的功德相應。功是你修學的功夫,德就是你得到的果報,果報是不生不滅。不生不滅什麼時候得到?給諸位說,現前得到,這個句句都是真實話,這個不是假的,現前得到不生不滅,不是說死了以後才得到,那不是佛說的。涅槃是沒有生死,沒有生死就是了生死,是現前所證得的。
佛的四無礙辯才一定與這四樁事情相應,如果是這種說法,你就曉得這是諸佛菩薩的正說,與這四個相應。我們再看下面經文。
【彌勒。若比丘比丘尼。優婆塞優婆夷。欲說法者。應當安住如是辯才。】
佛叫著彌勒菩薩說,實在就是囑咐我們。『比丘比丘尼』是出家的二眾,『優婆塞優婆夷』是在家的二眾,四眾弟子都有責任弘法利生。所以弘法利生並不是出家人的專利,出家人實在講他是應當要做的。好比學校,出家人是專職的教員,他是專職教員他當然天天要教書,天天要上課。在家居士是兼任的教員,他可以來上課,他也可以不來上課,他不是專任的,他是兼任的。所以,四眾弟子都有這個責任。你要代佛說法,你要自利利他,佛說了,『應當安住如是辯才』,你要把這四句話牢牢的記住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要給一切眾生做榜樣,要給一切眾生做好樣子,這就是利益眾生,這就與利益相應。真正做個好樣子,必定是跟如來的教誨相應,佛教我們應當要做的,我們認真努力去做。譬佛教給我們三福、六和、六度、十願,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,這是與法相應。法一定與理相應,這是深一層的說,法一定與理相應,如果法與理不相應,那個法不是正法。依教修行的人,一定是煩惱輕,智慧長;依教修行的人,必然是趣向大涅槃功德相應。這是無論在家出家的弟子,要為一切眾生說法,一定要與這個相應。再看底下經文。
【若善男子善女人等。有信順心。當於是人而生佛想。作教師想。亦於是人聽受其法。】
這是佛教導我們,聽這些佛子說法應當具有的心態,我們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功德利益。哪些人喜歡聽佛法,能夠接受佛法?必定是『善男子善女人』。佛經典裡面,善男子善女人說得很多,但是善的意思不相同,等級不一樣。一般可以說大分有五個等級,就是五乘佛法。從最下面最低的等級,人乘佛法、天乘佛法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。此地這個標準是最低的標準,我們得的是人身,當然是為一切人來講經說法,總不會去為畜生講經說法,為人講經說法。人要喜歡聽,肯接受,這個人就是善男子善女人,為什麼?如果過去生中他沒有善根福德,今天因緣雖然聚會,他也不會來聽。我們今天在這講經,新加坡有兩、三百萬人口,他為什麼不來?可見得要到這個地方坐下來聽兩個鐘點,過去生中的善根、福德、機緣,三樁事情湊巧湊在一起了,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,這時候機會才現前,少一個都不行。如果少善根,他不相信,他聽不懂,沒有善根,他不能信不能解。而沒有福德,他不喜歡聽,他雖然能聽懂,他也相信,不喜歡聽。你想想看,佛門裡這些人不少,做法會的時候多少人來燒香拜拜,出錢作功德,講經的時候他不來,他不來聽經。你問他,佛教徒、虔誠的佛教徒,還是佛門大護法,問他聽過經沒有?一生一次也沒有聽過,那就是他有善根,他沒有福德,聽經是大福德。有善根、有福德,沒有人講經,沒有機會,那也不行。所以一定是善根、福德、因緣這三個條件都湊起來,不容易!
諸位現在在座好像並不難,你想想新加坡幾百萬人,一比較你才知道真難,真不容易。你再看看亞洲的人口、全世界的人口,才知道這一會這兩個鐘點稀有難逄,決定不是簡單的。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就在此地。他『有信順心』,對於所說之法他能理解,他能相信,而且能夠依教修行,這叫順,順裡頭有依教修行的意思。我們對於講經的人要怎麼看法?『當於是人而生佛想』,講經是代佛說法,所以升座,大座的前面要供佛像。人家頂禮拜的時候,我們講經的人不敢當,佛在前面,我們躲在佛後面,你拜是拜佛,我們不敢當,但是我們要代佛說法。
既然代佛說法,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,這三個條件就是普賢菩薩教給我們「禮敬諸佛,稱讚如來」。普賢菩薩這兩願教導我們,第一我們要敬佛,我們講經的人自己不敬佛,怎麼能教別人敬佛?第二我們要敬事,也就是敬業。講經是我們的事業,我們對這個絕不能含糊,一定要非常認真,小心謹慎,不能把經義講錯。不但經義不能講錯,一定要講得令大家生起歡喜心、信順心。所以不能不敬業,敬業就是充分的準備,依教修行。第三要敬大眾,為什麼?每一位來聽的人,我們很清楚、很明白,他是過去生中無量世的善根福德因緣在這時候成就,都是可敬可尊之人。要懷誠敬之心,在講台上代佛菩薩說法。我們講的人要具備這個心態,所以要認真的學習、認真的修行,含糊不得,絕不能草率來做這樁事情,草率來做我們誠敬的心就沒有。誠敬的心沒有,不但不能利益眾生,自利都得不到,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。聽法之人對於講法的人『生佛想,作教師想』,他是我們的老師,我到這來上課,接受教導的。
『亦於是人聽受其法』,我們尊師重道,當然一定要來聽經,一定要來接受佛的教誨。法師所講沒有離開經典,法師所講全是佛的意思,而佛所講的是過去古佛的意思。你要問佛有沒有說法?佛說我沒有說法。沒有說法,說了四十九年,四十九年說什麼?說的是古佛之法。佛這個態度與中國孔老夫子作學問的態度相似,「述而不作」,自己沒有創作,都是轉述古聖先賢的教誨。所以,今佛祖述古佛之所傳,就是這個道理。講的人、聽的人都具足了良好的態度,這是佛在此地教導我們的。下面把這個道理說出來了。
【何以故。是人所說。當知皆是一切如來之所宣說。一切諸佛誠實之語。】
這把理由說出來,為什麼我們尊敬說法的人?為什麼要相信所說之法?要依教奉行?說法之人,他所說的都是諸佛所說的,不是他自己所想的。如果用他自己的意思來說,問題就多了,麻煩就大了,決定是說諸佛之所說。這一點跟世間人想法、看法不一樣,世間人都講求要創造,創作發明超過前人,後人要超過前人。而佛法裡面路子是平平淡淡的,沒有辦法超過前人。你要問為什麼不能超過?因為法是平等法,你怎麼能超過?《無量壽經》上經題「清淨平等覺」,你要一超,清淨沒有了,平等沒有了。那一超超到哪裡去?超到三途惡道裡去了。你要想作佛、作菩薩,告訴你平等法。平等法是正法,平等法是真實法,是『一切諸佛誠實之語』,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。明白這個道理,曉得這個事實真相,所以佛子心永遠是平靜的,平靜就是禪定的功夫。六祖大師解釋禪定,什麼叫禪定?外不著相是禪,內不動心是定。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了了分明是禪,如如不動是定,永遠安住在清淨、平等的境界裡,清淨就光明,平等就不動。四眾弟子都要曉得這個事實真相,都要曉得這個道理,要認真努力去修學。再看下面經文。
【彌勒。若有誹謗此四辯才。言非佛說。不生尊重恭敬之心。是人以怨憎故。於彼一切諸佛如來所說辯才。皆生誹謗。誹謗法已作壞法業。作壞法已當墮惡道。】
哪些人幹這個事情?幹這個事情的人很多。他不明白這個道理,認為你們這樣做法、這種心態是落伍了,這個已經被淘汰掉,不知道競爭,不知道求進步。我們要是聽到人家這種說法,怎麼辦?如果想想,不錯,舉世之人都在競爭,我們怎麼會變的這麼消極?如果沒有相當的智慧,你的信心很容易受動搖。一動搖就錯了,跟他們走了,你不跟佛走,你跟那些人走。那些人心是動的,心猿意馬,一分一秒他都停不住,那是什麼心?諸位曉得,妄心,他是妄心做主。佛教給我們安住如如不動,如如不動是真心,真心做主是佛菩薩,妄心做主是凡夫,凡聖的分水嶺就在此地。我們到底是要作凡,還是要作聖?如果要作聖,那就曉得,說這些話的人很多、很平常,為什麼?凡人多聖人少,幾個人會讚歎你?能讚歎你的,他也是聖人,他明白,他才會讚歎你。畢竟是聖人少,凡人多,凡夫毀謗這是必然的道理。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一定會遇到,而且常常會遇到,時時處處都遇到,自己要明瞭。這個時候看看你定慧有沒有作用?你是不是能夠在境界清清楚楚,還是如如不動?
這些人說這四辯才不是佛說的,「不是佛說」這句話裡面的含義很深很廣。我們學教,也就是學習經典,要能通其義,不能死在文字之下,那就錯了。所以學教最高明的是通其理,學教理,其次的則是通其義,教義,不可以執著在文字上。譬如有人說,經上講的『彌勒,若有誹謗此四辯才』,你想想沒有聽說過?沒有遇到,從來沒有遇到過。可是你有沒有聽說「大乘非佛說」、「淨土不究竟」,有沒有聽說過?這個有聽說過。就是這個話,你想想看對不對?大乘是佛四種辯才說出來的,淨土是佛四辯才說出來的,他說淨土不究竟,說大乘非佛說,不就是『誹謗此四辯才,言非佛說』嗎?他對大乘教不尊重,對於淨土教不尊重。讀經你要會看,它的意思很深很廣。既然他毀謗,他必定就破壞、障礙,破壞佛法,破壞道場,障礙人學習,幫助人退失信心,這就是『作壞法業』,後果必定墮惡道。墮惡道的情形這個經一開端就說出來,果報是太可怕了。我們看末後這一段。
【是故彌勒。若有淨信諸善男子。為欲解脫誹謗正法業因緣者。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於法。不以人過失故而於法生過。不以於人怨故而於法亦怨。】
佛這段的開示非常重要,我們往往因為犯了這些小毛病,而造成重大的過失。造這種罪業的人不是別人,也是學佛人,不是學佛的人他怎麼曉得有大小乘?他怎麼會知道「大乘非佛說」這些話?都是學佛的人,而且對於佛法大概都有相當研究的人。一個是自己知見錯誤,一個是人云亦云,自己沒有主見,聽人家說的,人家在書上說的。書是什麼人寫的?書是現在人寫的,佛經是三千年前佛說的。我們要細細去思量,不可以人云亦云。三千年傳下來的東西,如果有問題,這三千年中都沒有能人嗎?都沒有高手,沒有發現,到三千年後才被你發現,你也未免太瞧不起古人了!三千年的人都沒有發現到缺點,你今天說的缺點不太可靠。這是個普通常識,稍稍有點邏輯思惟的頭腦,也不至於被迷惑,不至於被蒙騙。當然煩惱、習氣很多,也不盡然是這一個原因,原因很多。
這就說了,『若有淨信諸善男子,為欲解脫』,他為了想了生死、脫輪迴、成佛道,為這個目標,他『誹謗正法業因緣者』。你們有沒有疑惑?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,有人為了這一生當生要成佛,認為淨土成不了佛,淨土是老太婆教,淨土是沒知識人學的。要成佛,即身成佛,學密,密是即身成佛;要修禪,禪是這一生就得道;標榜自己這一宗,標榜自己這個法門,毀謗其他的法門。他能不能成就?給諸位說他決定不能成就。為什麼不能成就?因為他毀謗三寶,毀謗三寶的罪業在阿鼻地獄。所以,他自己修的再成功,修的再怎麼好,那是他說的,要來跟我講我不相信。我為什麼不相信?我理由很充足,因為他自讚毀他,他的煩惱沒斷,他的心不平。煩惱沒有斷,心不平,心不清淨,怎麼能出得了三界?別說你成就了,你決定超不過三界輪迴。三界輪迴是怎麼來的?我們講的很多,你有妄想,才造成十法界;你有執著,才有六道輪迴。你現在還執著你的法門對,別的法門不對,你的執著很堅固,你六道輪迴出不去,道理在此地。
什麼人能出三界?心地清淨,真正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人出三界,無論他修哪個法門都出三界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上,佛菩薩給我們做了個示範,你看五十三參,五十三位善知識,每個人學的法門不一樣,他們都得清淨心,都得平等性,他們的態度是自己謙虛,讚歎別人,風度不相同。「我的根機很劣,學這個法門,別的人都比我高明,他們那個法門殊勝。」都說別的法門殊勝,沒有說自己法門殊勝的,這是我們講修行得道人的態度。道是什麼?道就是清淨、平等。他得到清淨心,他得到平等心,也就是說他煩惱斷了,智慧開了,他的心境開朗。與一切眾生不僅是和睦相處,他對於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尊敬的,他能夠自卑而尊人,這是佛菩薩表現給我們看的。怎麼可以自讚毀他?這幾句經文,「為欲解脫誹謗正法業因緣者」,這一句就是自讚毀他,他是個學佛的人,他標榜自己,把別的法門統統給壓下去。
下面這三句尤其我們要特別重視的。『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於法』,我討厭這個人,這個人我不喜歡他,不能因為討厭這個人,他說的法我們也討厭,那就錯了。這就是儒家所講的遷怒,這個毛病很大,可能我們自己就有,一定要警惕,要把這個毛病改掉。不遷怒、不二過,這才能成就。不二過就是我過失只有一次,不會再犯同樣的過失,那叫真正懺除業障,懺除業障就是不二過。人真能做到不遷怒、不二過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我們都相信他很快有成就。
第二是『不以人過失故而於法生過』。這個人有過失,譬如我們舉個最簡單的,他講的經,他很會說但是他做不到,能說不能行,這是過失。不能因為他能說不能行,我們連他的說也不聽,那就錯了。天台大師告訴我們,天台是智者大師,他老人家有兩句名言,第一句說「能說不能行,國之師也」,國師!因為他所說的是正法,說的沒有違背經典,他說得沒錯,我們要依照這個方法來學,我們有成就。古人所謂「青出於藍,而勝於藍」,意思就是說老師雖然很平常,學生跟他學,老師教的方法、理論是正確的,學生真正肯學,學生的成就超過老師。那就說明他所教的理論、方法沒有錯,這是國之師。「能說又能行,國之寶也」,國寶級的少,國師級的多。這個國家國師級的人多,社會的風氣就能轉移,能夠移風易俗,能夠給社會帶來安定、和平、繁榮,可以得到。所以,我們不能因為講經的人有過失,我們連法也責怪,這是錯誤的,這個不可以的。
第三,『不以於人怨故而於法亦怨』。怨,這個人是我的冤家對頭,跟前面兩個不一樣,前面第一個是討厭這個人,第二個是雖然不討厭他,但是他一身的過失,他毛病很多,第三句是與自己有過節、有怨恨的,他來說法我才不要聽,那也錯了,你連法也怨,那就大錯特錯。他雖然是你的冤家對頭,但是他登台說法,法沒有說錯。這個意思就是教給我們,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尊重法、來學習法,同時也要尊重說法之人。不要看他的過失,不要想他跟我過不去的這些怨懟,不去想這個,也不可以去瞋恨、嫉妒,都不可以。我們要以一個良好的態度,這樣才能夠學到如來真實、圓滿的大法。好,請翻過經本。
【彌勒。云何名為四種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。】
前面這四種辯才是佛所讚歎的,「一切諸佛之所讚歎」,我們要注意這句經文,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,一切諸佛是講的十方三世。從這一句就知道,這段的教誨我們不能不尊重,不能不認真學習,因為三世諸佛都是這樣教導弟子們的。這一段要說佛所禁止的四種辯才,也是辯才無礙。《楞嚴經》上說,現前這個社會,末法時期「邪師說法,如恆河沙」。這些說法的人如果沒有辯才,怎麼能夠蠱惑一切大眾?何況現前大眾裡面,有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,甚至於很多拿到博士、碩士學位的,都跟著他們走。他要沒有辯才,他怎麼能做得到?所以他也有辯才。可是我們細心一觀察,他到底是佛菩薩,還是非佛菩薩?這段教導我們這個方法。我們依這個方法、依這個原則,就能夠揀別、能夠鑑定他是真的佛法是假的佛法?我們看這四句,跟前面恰恰相反。
【所謂非利益相應。不與利益相應。】
這是第一。他辯才是無礙,說的是天花亂墜,但是他所講的決定不是與利益相應。『非利益相應』,他是非利益相應,不是跟利益相應;換句話說,他教你眼前得利益,教給你,因為你很喜歡升官、發財,他教給你這些,教你求這些。來生的利益他不負責,他沒有了。教給你這些升官、發財的修行的方法,靈不靈?你要細心去試驗。他發財的修法,一個人修,這個人發財;兩個人修,兩個人發財;一百個人修,一百個人發財;全世界的人修,全世界的人發財,我也會跟他去,那是真的。如果一百個人修,只有一個人發財,九十九個人沒有發財,我不相信,那是假的。那一個人發財是他命裡該發財的,與他修的不相干,如果修的真有關係的話,應該是一個人修一個人發財、十個人修十個人發財。所以,頭腦稍微冷靜觀察一下就不會上當,天下哪有這種便宜事情。
佛法裡面真的是無比之殊勝,佛門當中常說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這個話不是假的。佛門裡面能不能求發財?能。是不是求佛菩薩,佛菩薩就幫助我發財?這搖搖頭,不能!佛做不到。佛門當中求發財是怎麼個求法?佛有發財的理論、有發財的方法,他把這些道理、方法教給你,你認真去做,你才會得到果報。佛知道教你怎麼樣修因,然後怎麼樣得果報,所以佛法不騙人。而佛法所求的決定是命裡頭沒有的,命裡有的,你要是修得、求得,那個不算,命裡沒有的。我想許多同修念過《了凡四訓》,了凡遇到雲谷禪師,雲谷禪師教他那些,他以後得到的是他命裡所沒有的。他命裡沒有兒子,以後得一個兒子,求來的。命裡壽命只有五十幾歲,他活到七十多歲,這命裡沒有的。命裡沒有的得到,那是真正的你求得的,他懂方法、懂理論,不是盲目在佛菩薩面前磕頭許願,供點什麼供品,賄賂賄賂,巴結巴結,佛菩薩就保佑他了,哪有這個道理!這不但你求不到,還加罪,你簡直瞧不起佛菩薩,侮辱他,把他當做貪官污吏看待,你說你的罪過大不大!現在幹這種事情多少?迷惑顛倒,搞錯了,不但求不得福,禍害就要臨頭了。你懂得什麼叫利益,就曉得這個所說的沒有利益,與利益不相干,不是真實的利益;即使有利益,是很短暫的,不是真實的。不與利益相應,他跟真實的利益不相應。第二:
【非法相應。不與法相應。】
他所說的,即使是講經,經典是佛經沒錯,他所講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,不是經典的意思,他把意思講錯了,講歪扭了。你看開經偈上講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他是錯解如來真實義,曲解如來真實義,他認為他講的是對的,實際上他說的是錯誤的。聽經、研教世尊唯恐後人沒有依據,不能辨別邪正,特地留下「四依法」,教導後人,第一,我們「依法不依人」。法是經典,經典才是正確的依據。這個講經人所說的,如果與經典所講的不相應,我們可以不接受,為什麼?他的意思,不是佛的意思。他能夠說得與經義相應,經的理論相應,經典的方法相應,我們可以接受,這個沒有錯,這依法不依人。人,即使是菩薩來講的,與經典不相應,我們也不能聽,菩薩智慧沒有圓。善導大師在《觀無量壽經》註解裡面告訴我們,等覺菩薩來講經,不與經典相應,我們都不能接受,何況其餘!這個教誨重要。第二個,教我們「依義不依語」,言語沒有關係,意思要相應。言語多說幾句少說幾句,說深說淺、說長說短,無關緊要,意思決定是教義,決定不違背。第三教給我們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」,這個重要。什麼叫了義?了義就是利益,就是這裡講的涅槃,這是了義。什麼是不了義?不了義是不能出三界,不能了生死,不能證果,這就是不了義。我們好不容易遇到佛法,遇到佛法要學個不了義,太可惜了。第四句更重要,「依智不依識」。智是什麼?理智,識是感情,學佛法不能依感情,不能依情緒,要依理性,這就對了,依理智不能依感情。前面講的三種毛病都是感情,都不是理智,如果有理性的人決定沒有這個毛病。所以他是與法不相應,這不是正法。第三,他跟:
【煩惱相應。不與煩惱滅盡相應。】
你跟他學習,你的煩惱,就是貪瞋痴慢會增長,不會減少。他鼓勵你發財,鼓勵你升官,不就是貪瞋痴嗎?你仔細看看,他教你是增長貪瞋痴,滅你的戒定慧,不讓你有智慧,讓你天天愚痴,明年比今年還要愚痴,他給你搞這個。所以你跟他去學,實在講學得很辛苦,為什麼?你所表現的,你沒有快樂的生活,你的壓力非常之重,你得不到自在,得不到輕安,得不到快樂,這就是你與煩惱相應。不學佛之前,煩惱還少,壓力還少,學了佛之後,壓力煩惱更多,這就錯了,這就曉得這不是正法。第四;
【不與涅槃功德相應。】
與了生死證涅槃,或者在淨宗裡面講,與往生不退成佛,與這個相反。這些都是佛所禁止的,這句話說得很重。
這四種辯才,不與佛講的利益相應、不與法相應、不與滅煩惱相應、不與了生死相應,就是經上常講的世智辯聰。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,我們要能夠辨別,要清楚。
【彌勒。是為一切諸佛之所遮止四種辯才。】
這一句是總結,上面所講的這四種,是『一切諸佛之所遮止』的,遮止就是禁止。佛絕不許弟子為人演說,我們要牢牢的記住。
這一大段的經文很長,我們講了幾次都沒有講完。下面還是屬於這一段,這段是講末法眾生,這個社會種種過惡,過失跟這些惡業。請看經文。
【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。世尊。如佛所說。若有辯才增長生死。非諸如來之所宣說。云何世尊。說諸煩惱。能為菩薩利益之事。又復稱讚攝取生死。而能圓滿菩提分法。如是等辯。豈非如來之所說耶。】
這個話問得很好,佛所禁止的,與利益不相應的、法不相應的、生死煩惱不相應的、菩提涅槃不相應的,都不能說,為什麼佛您老人家自己說?這段很要緊,這個大意我們再重覆一遍。『增長生死』,也許同修們也有機會聽到,法師講經,他不願意生西方極樂世界,也不願意去見彌勒菩薩,他發的什麼願?這一生當法師還不錯,大概供養、享受都滿豐富的,來生還要當法師。當然,他來生還要當法師,他一定勸他的信徒,你來生還當我的信徒,這就是增長生死。這個不是佛所說的,佛沒有這個意思,佛叫你了生死出三界,佛不會叫你來生還做人。可是我們在佛經上確實看到,佛講「煩惱即是菩提,生死即是涅槃」,這怎麼辦?這是佛說的。彌勒菩薩這一段提出的疑問就是說這個,這不是如來說的嗎?我們看如來怎麼樣辯別,看佛的答辯。請看下面經文。
【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。彌勒。我今問汝隨汝意答。】
世尊解答得非常巧妙,叫著彌勒菩薩,我現在問你,隨你的意思答覆。
【若有說言。菩薩為欲圓滿成就菩提分故。攝取生死。】
這個意思就是說,菩薩要圓滿無上道,他要發願到六道眾生裡面來去度眾生。到六道裡面一定隨順六道,那也有生死,我們眼睛看到好像也有輪迴,菩薩隨類現身,這就是入了生死,攝取生死。
【又復說言。以諸煩惱為利益事。】
這個有,《華嚴經》上就有例子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裡面就有好幾位。勝熱婆羅門,以愚痴為佛事,甘露火王,以瞋恚為佛事,他們用貪瞋痴來做佛事。『以諸煩惱為利益事』,他用這個方法叫眾生覺悟。這個話要是難懂的話,我舉個比喻,大家就好懂。知道逆增上緣往往也能幫助你、成就你的利益功德。譬如在中國歷史上,有兩個人大家都很熟悉,宋朝有一位岳飛,大家都知道,非常愛國的,盡忠報國。他在當時被秦檜害死,於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對秦檜恨透了,這大奸賊。你看岳王墳葬在西湖,秦檜跟他的太太銅像就跪在岳飛墳墓的前面。每一個見到,到那裡去遊玩的人,見到岳墳都會行三鞠躬禮;見到秦檜跟他的太太,都要指著頭罵一頓。我告訴諸位,這兩個人的功德一樣大,兩個人都是我們民族了不起的老師。你能懂得嗎?岳飛教給我們要愛國,要盡忠報國;秦檜夫妻兩個教我們決定不能幹壞事,幹壞事就是這個下場。豈不是兩個都是好老師嗎?這就是「以煩惱為利益事」,這叫逆增上緣。
岳飛他的行持對我們是順增上緣,秦檜所做的,對我們是逆增上緣,都是民族了不起的大德,給後人是大恩大德。你懂得這個意思,這個經的意思你就明瞭了。諸佛菩薩往往也示現以煩惱做佛事,道理就在此地。他是示現,他不是真的,他用意很深,目的在教化眾生、啟發眾生、覺悟眾生,他目的在此地。所以煩惱就是菩提,生死就是涅槃。這是有那等的功夫才行,我們只能學善的,不能學惡的,我們要學惡的是真墮落、真受苦,意思要懂得。
【如是說者。為與利益相應。非利益相應。為與法相應。非法相應。】
佛再問彌勒菩薩,佛所講的,諸佛菩薩所示現的,你仔細去想想,他是跟利益相應,還是跟非利益相應?他是與法相應,還是與非法相應?我們一想就明白,他的確與利益相應、的確與法相應。佛說這個話,你就真正明白,真正懂得。佛說法當中哪裡會有過失?我們看彌勒的回答。
【彌勒菩薩白佛言。世尊。若正說者。則與義利相應與法相應。能令菩薩菩提分法得圓滿故。】
諸佛如來、諸大菩薩都是正說,與前面四種利益是相應的。所以他有這種效果,能夠幫助菩薩,『菩提分法』是覺悟,使他們能得圓滿的覺悟。再看下面經文。
【佛言彌勒。若說菩薩為欲圓滿菩提分故攝取生死。說諸煩惱能為菩薩利益之事。如是辯才諸佛如來之所宣說。】
這個我們在大乘經裡面看到很多,絕對不是自相矛盾,反而從這些說法當中,體會到佛的高度智慧、善巧說法。確實在佛菩薩境界當中,橫說豎說、順說逆說,無不是正說。如果我們沒有這個智慧,沒有這個能力,我們想學學不到的,必須契入境界的人他才有能力說法。我們初學,煩惱沒斷,智慧沒開,就像李炳老所說的,我們一定要依規矩,依規矩就是敬業敬事,認真努力,不敢隨便。
自行就是化他,化他就是自行,這當中相輔相成,境界一定是一年比一年進步,一年比一年殊勝,契入佛菩薩的境地,自自然然會現前,這個事情不能著急。不要像有些人說,我念佛念了三年,怎麼功夫成片還沒得到?他來問我。我就告訴他,我說你一輩子都得不到。他聽了這個話很難過,他說為什麼我一輩子得不到?就是因為你有這個一念存在,你這個念頭「我為什麼還不得一心」,你有這個念頭在,你一輩子都得不到。怎麼樣才能得到?什麼都不想,自然就得到。教你一心稱念,教你不夾雜,你還夾雜一個「我為什麼還沒有得到」,你說糟糕不糟糕?你還夾雜這個。老實念就好了,為什麼裡頭還要有個一心不亂,還要有個功夫成片?有這麼個念頭就是夾雜,所以你的功夫不能成就。成就的人都是老實人,凡是有這個念頭的人就是不老實,我們一定要懂得。古德講的不夾雜、不懷疑、不間斷,有來歷的,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淨念就是不夾雜,夾雜念頭就不清淨;相繼是功夫不間斷,相繼就是老實,你才會有成就。我們看底下這段經文。
【何以故。彌勒。此諸菩薩得法自在。所起煩惱無有過失。是為菩薩善巧方便。非諸聲聞緣覺境界。】
佛這一段教誨好!我們不能學,我們學了就錯了。這是什麼人?不是普通人,『此諸菩薩得法自在』,這把這個人身分說出來。這些菩薩原來是法身大士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他可以用貪瞋痴度眾生,我們不可以。怎麼曉得他是法身大士?他「得法自在」,得法自在就是一般講的入不二法門,入大三空三昧,他才能得法自在,所以這是法身大士。他們用煩惱,那是方法、是手段,他沒有過失,他帶給眾生是利益、是警覺、是智慧。所以『是為菩薩善巧方便』,這我們不可以疑惑的,這不是聲聞的境界,不是緣覺的境界,他們做不到,何況我們凡夫!這個要知道,要記住。再看下面經文。
【彌勒。若有煩惱。不能為他作利益事。亦不能滿菩提分法。而發起者。不與義利相應。不與法相應。但為下劣善根因者。】
下面這段都很要緊,這是世尊明白的開示,叫著彌勒菩薩說,『若有煩惱』,決定『不能為他作利益事』;換句話說,你有煩惱,你怎麼能幫人家斷煩惱?你有煩惱你怎麼能指出別人真實利益之事?這個事情難。你有煩惱你也『不能滿菩提分法』,也就是說你不能圓滿大覺。由此可知斷煩惱的要緊。四弘誓願,發了願之後,第一樁事情要幹的就是斷煩惱,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。煩惱斷了之後,智慧現前,實在講,斷煩惱就是轉煩惱為菩提,你的智慧開了。智慧開了之後才能夠進一步學法門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學法門是在斷煩惱之後。由此可知,煩惱未斷之前,老師教我們學的法門,學法門還是斷煩惱。如果學法門與斷煩惱不相應,那就不是佛所說的這四種辯才;決定是幫助你斷煩惱,用教的方法來斷煩惱。
『而發起者,不與義利相應』,這就是他有煩惱,有煩惱而發起弘法利生做這些事情的,決定不會跟義利相應。義是理,不與理相應,不與利益相應,也不會與法相應。充其量他能得到什麼?『但為下劣善根因者』,種一點善因。什麼叫下劣善根因?要說得好聽一點,人天福報,這是恭維你,說好聽的話;如果說得不好聽,給你講真話,畜生、餓鬼的福報。畜生的福報你們大家都見過,你看人家養寵物,那個福報多大!鬼裡頭有福報的很多,就在新加坡,多少拜鬼的人,初一、十五都去拜鬼,去供養他,給他燒香,拜鬼的。我看到你們新加坡到處有大德公,大德公是誰?中國大陸叫土地公,那是鬼神。鬼神,鬼裡面有地位的,鬼裡面作官的,他作土地,就是管這一個地區的。城隍就是管一個縣的,鬼裡面的縣長。這是有地位的、有身分的,他也有廟,有很多人去供養他、侍候他,下劣善根因。這些經文,我講到此地所謂是點到為止,不能細說,細說我的麻煩就來了,不能細說,你們自己去體會,你可能時時都會遇到。
【菩薩於中寧捨身命。亦不隨彼煩惱而行。】
真正覺悟的人,真正覺悟那就是菩薩。菩薩在這中間,『寧捨身命』也不會隨著這些人,不會隨著他們的。世間人不肯捨身命,把自己的身命看得太重了,身命要受到威脅,不得不向邪法低頭。邪法與正法也有很明顯的區別,正法佛法沒有組織,也不去拉攏一個人;換句話說,你要修學正法,是你自己來的,沒有人強迫你來,你完全是自由、自主的,沒有絲毫壓力,也沒有任何人控制你。如果是邪法,可能他有組織、他有控制,甚至於你整個生活都被他控制,那個不是佛法。因為你被他控制,你被他要脅,你不能不聽從他,這個時候如果真的是菩薩,捨身命也在所不惜,還是要行正道。這句話的意思就很深很長。
【何以故。彌勒。有異菩薩得智力故。於諸煩惱現有攀緣。有異菩薩無智力故。於諸煩惱增上執著。】
為什麼緣故?『何以故』是為什麼。佛叫著彌勒,這裡面有兩種狀況,第一種,『有異菩薩』,這句是行持不一樣的菩薩。這種菩薩『得智力故』,他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,他已經得清淨平等覺,所以他能夠示現煩惱。他在這個煩惱裡面,『現』,現是示現,在煩惱裡面,也就是在五欲六塵裡面,他示現攀緣。為的什麼?為了利益眾生,他是利益眾生的,因為他有高度的智慧,他有善巧方便。像我們中國古時候,你們諸位都曉得濟公,濟公所現的就不是普通出家人,普通出家人決定不許可的。他用那個方法利益眾生,高度智慧,特殊的表現,這是一類。另外一類,也是『有異菩薩』,他是『無智力故』。這一類菩薩,妄想分別執著,他沒有智力。他要去學濟公,那所做的是『於諸煩惱增上執著』,煩惱裡頭加煩惱,迷惑裡頭加迷惑,這就錯了。這就是我們講的破戒、破齋、不守法的這些出家人,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。佛說出這個原因,兩種不同的人,兩種不同的示現,在末法時期都有。
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社會事實的狀況,我們如果看到這種情形用什麼態度?前面佛教給我們的,要牢牢記住,「不求他過,不舉人罪」。為什麼?他到底是大權示現,還是真正愚痴造業,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出來,不知道。如果我們在這個境界裡面分別執著,再隨便去批評,你想想,我們修的是什麼?我們要想修清淨平等覺,看到這個境界心就動了,心為境轉,你還修什麼行?心為境轉是凡夫,修行人要做到境隨心轉,《楞嚴經》上說的,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。我們沒有學佛之前,我們心隨境轉,學了佛之後,怎麼個學法?倒過頭來,我們要讓境隨心轉。我的心是清淨的,外面境界永遠是清淨的,我的心是平等的,外面境界也是平等的,這叫學佛,這叫得真實受用。外面境界不是什麼都不知道,樣樣清楚,樣樣明瞭,這是慧。雖然清楚,雖然明瞭,決定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這是大定。這就是一心不亂,一心是定,不亂是慧。所以一心不亂也是禪,跟宗門的用功沒有兩樣,只是方法不一樣;不但是禪,高級的禪定。問題是你要會修,沒有一樣不清楚,如果樣樣都不知道,那不就變成白痴,白痴怎麼會是菩薩?樣樣清楚,清楚裡頭學不分別不執著、不起心不動念。
經文到這個地方,這一大段才算講完,第九大段,下面這是第十大段。第九大段的經文特別長,講了好幾次。第十大段是要說明慧行菩薩與初業菩薩不相同的樣子,哪些表現不一樣,這個我們應當要曉得,不曉得你就有疑惑。我們念佛人所要求的,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我們雖然能做到不夾雜、不間斷,但是疑沒有斷,怕的是往生生到邊界疑城,也不是佛對我們的期望。不過說實在話,生到邊界疑城也很了不起,只要過五百歲就見佛、就聞法,也了不起,也算是究竟圓滿。但是佛對我們,還不希望我們到邊界疑城。可見得佛是希望快快跟我們見面,耽誤五百歲,佛都不太願意。佛對眾生這種愛護之切,我們從這個地方能體會的到。如果沒有邊界疑城,我們還很難體會,佛是希望我們見他愈早愈好,往生見佛是愈早愈好。請看經文。
【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。世尊。如我解佛所說義。若諸菩薩。於後末世五百歲中。樂欲離諸業障纏縛。自無損害而得解脫。是人當於菩薩行中深生信解。於他過失不生分別。志求如來真實功德。】
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。這一小段裡面給我們講了五樁事情,這五樁事情都是綱領,我們一定要把它記住。『彌勒菩薩白佛言』,對佛說,『世尊,如我解佛所說義』,就是以他自己所理解的,他聽懂佛說法的意思。就是佛前面所說的,開經以來,一直到此地,佛所說的。如果就近處而言,就是前面這一大段,第九段,說末法時期社會的過惡,這一大段。彌勒菩薩聽懂佛的意思,所以他說,特別指我們現代的社會,就是『於後末世五百歲中』,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入滅二千五百年以後這個時代,正是我們現前所處的這個時代,他給我們提出了五樁事情。
第一是我們希望,『樂』是愛好,這個字念破音字,不念「樂」,念「耀」,愛好的意思,希望的意思,我們希望,『欲』也是希望,我們愛好、希望離一切業障纏縛。也就現在一般所說的,我們非常想消業障,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。哪個學佛的人不希望消業障?於是消業障這種修行的方法,真是如雨後春筍,太多了,五花八門,到處都是,多少人都去消業障。我有的時候也遇到這些同修們,他們到哪裡去拜懺,到哪裡去消業障,回來之後來告訴我。我就問他,你業障消掉沒有?他答不上來。答不上來,我說好,我再問你一個,什麼叫業障?他也說不上來。我說難怪,什麼叫業障你都不曉得,你怎麼個消法?這就好比抓賊,誰是賊你要認識他,你才能夠把他抓到。都不曉得什麼叫業障,你消什麼業障?你不叫去胡鬧嗎?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多,你抓住綱領就行了。什麼是業障?妄想是業障、分別是業障、執著是業障,這是總綱領,那是業障的根。《華嚴經》講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這業障的根本。從這個根裡面生下來的,那是什麼?煩惱,貪瞋痴慢,這是業障,瞋恚、嫉妒是業障。你到那裡去拜懺,這個東西是不是統統都沒有了?如果果然沒有了,好!你業障真消掉了。那個地方拜了懺,回來還要罵人、還生氣,你叫什麼消業障?可見得你沒有消掉。一定要懂得,佛在此地教我們真的是幫助我們消業障。
『自無損害而得解脫』,「無損害」就是無障礙,沒有障難,很順利在這一生當中脫離六道輪迴。解脫最低的目標是要脫離六道輪迴,你真的得解脫,這就是真實的利益。如果你要想達到這兩個目標,第一個消業障,第二個了生死出三界,學佛人要想達到這兩個目標,『是人』,這個人,『當於菩薩行中深生信解』。這底下教給你三個方法,前面是兩個目標,你要達到前面兩個目標,你一定要學後面這三個方法、這三個原則。你在菩薩行中,你要深信、要深解,菩薩行裡面這些理論、方法,你要不知道你怎麼個修法?這是講你要求學。求學之後你要真修行,修行從哪裡修起?『於他過失不生分別』,還是前面講的,「不求他過,不舉人罪」,你要從這裡下手。他所說的,跟佛講的完全相應。而你的目標、方向,一定要確定在『志求如來真實功德』。
你看他這個五句,一句話就是一個意思,五句展開來就是五篇,就是五番開示。這等於說了個題目而已,非常重要。這真是慈悲、真實的教誨,我們一定要牢牢記住,深信不疑,依教奉行。這裡面的開示,詳細在下面經文,底下一段經文就要給我們細細說這幾樁事情。一直到這部經的終了,都給我們說這幾樁事情,對我們的利益太大了。我們要想在這一生成就,要想消業障,要想了生死出輪迴,往下的開示那就非常重要。
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請掀開經本,第十六面,最後一行,我們先將經文念一段,對對地方。
【爾時世尊。讚彌勒菩薩言。善哉善哉。彌勒。善能演說如是譬喻。無能伺求說其短者。】
從這個地方看起。這段是結束前面一大段的經文,在末後彌勒菩薩舉了一個比喻,譬如口渴之人,他非常希望得到飲水,可是這個飲水在以前被他污染了。大概他把這樁事情給忘掉了,於是見到這個水很髒不能飲用,反而怨天尤人。這個比喻雖然很淺顯,也許我們會覺得不以為然,世間哪有這樣健忘之人?如果諸位冷靜的去觀察,現在這個社會,像這樣的人還真有不少。才知道諸佛菩薩在三千年前講經說法,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的狀況真是瞭如指掌,這不能不說是智慧神通的廣大。所以,佛在此地讚歎彌勒菩薩的比喻,說你說得太好了,『善哉善哉』是讚歎他說得非常之好。告訴彌勒,叫著『彌勒,善能演說如是譬喻』,這是很善巧,『無能伺求說其短者』,沒有人能夠在他的言行當中,找到他的過失,求得他的過失。我們接著看底下經文。
【彌勒。以是因緣。汝應當知。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。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。】
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。佛說了,由於前面這個緣故、因緣,你應當要知道。世尊叫著彌勒就是叫著我們大家,彌勒菩薩何嘗不知道,我們不知道倒是真的,他代表我們請法,代表我們接受佛的教誨。底下這一段非常重要。說有四種辯才,這是佛經上常講的四無礙辯才,如來果地上具足的大德大能,四無礙辯。『一切諸佛之所宣說』,佛為一切眾生、為九法界眾生講經說法,無礙辯才,這是佛所說的,我們學佛的同修大多數熟知的。可是還有四種辯才是『一切諸佛之所遮止』的,「遮止」就是禁止,不許可的,這四種的確我們不知道。正因為我們不知道,所以在末法時期才演變成一個不良的後果,那就是聽騙不聽勸。你想想看,騙人的人他要沒有辯才,你怎麼會被他騙了?信假不信真,沒有辯才的人你也不會去信假。可見得假的、邪的,他也是有無礙辯才。這種無礙辯才,佛所禁止的。
佛很慈悲,孔老夫子就不慈悲了。你們念孔子公的書,你看孔老夫子做魯國的大司寇,他一上任,就把少正卯抓來把他殺掉,什麼原因?沒罪過,沒有什麼原因。孔老夫子為什麼把他殺掉?就是他有無礙辯才,邪知邪見。孔老夫子看到這個人還得了,辯才無礙,就是到處欺騙眾生,沒有別的原因,就這個道理,就把他殺掉。佛不是,佛很慈悲,佛不殺人。我們繼續看下面經文。
【云何名為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。】
下面先說明佛的四無礙辯才,這有四種,第一:
【所謂利益相應。非不利益相應。】
這是第一種。諸佛菩薩的四無礙辯才,一定是與利益相應;換句話說,他所說的字字句句,都是令一切眾生得最大的利益,如果說叫眾生不得利益的,佛決定不說。什麼叫利益?一切經裡面說得很清楚,假如說現前得利益,來世不得利益,後世不得利益,佛說這不是真正的利益。我們必須要知道,生命是永恆的,這是稍稍涉入佛法的人都能夠理解的。而身命是短暫的,身體在這個世間是很短暫的,生命是永恆的,這就是說明有三世。任何一個人、任何一個眾生,有過去世、有現在世、有未來世,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。假如說在這一生當中能得利益,來生不得利益;來生的時間長,在六道裡無論哪一道,生命都比人道來得長久,這是佛在一切經裡面說得很多,說得很詳細。我們覺悟的人、明白的人,眼光要看的深遠,來生不能不考慮。假如來生得利益,後生也得利益,這就是講生生世世都得利益,這才叫真的利益,究竟圓滿的利益。大乘經論都是以這個目標來宣講的。由此可知,佛不僅僅是教我們現前得利益,我們一定要曉得佛在經上講的利益的定義。第二:
【與法相應。非不與法相應。】
法是什麼?是佛陀所講的一切教法,佛的教誨。佛的教誨是依什麼說的?一切大乘經上告訴我們,佛依實相而說,實相是宇宙人生的真相;換句話說,諸佛菩薩所宣說的,一定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這就與法相應。所說都是宇宙人生真相,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,人生就是本人。與此相背的,諸佛菩薩決定不說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第三:
【煩惱滅盡相應。非與煩惱增長相應。】
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法,決定是幫助我們斷煩惱,煩惱輕,智慧就長。煩惱跟智慧恰恰是對立的,就如同明暗一樣,黑暗去了,光明就來,有了光明,黑暗就沒有了,佛所說的一切法是光明的。所以你學佛如果學的煩惱還天天增長,你就應當要反省,你學的不是佛法,你所聽的不是佛經。如果是佛所說的經,佛菩薩所講的法,決定是幫助你減少煩惱。學佛的人他的效果必然是煩惱一年比一年少,一月比一月少,我們只說到這個地方,能夠一月比一月少就很不錯了。如果能夠一個禮拜比一個禮拜少,你不是凡人,你不是普通人。決定是煩惱少,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長,一月比一月增長。智慧是什麼?對於自己、對於境界,一切人一切環境當中,你看得很清楚很明白,而不會被迷惑,清清楚楚。
生活當中就是定慧等學。你們今天同學,淨宗學會帶著你們到新加坡大概幾個旅遊的地方去參觀,你們是不是在修定慧?定慧在哪裡學?生活當中學。你們看看新加坡這個都市,看到許多繁華的市場,你到那個地方去,如果看得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,這是慧;能在這個境界裡如如不動,那就是定。定跟慧是同時有的,絕對不會說我有慧沒有定,那個慧是邪慧,不是正慧。有定,定中生的智慧,那是真智慧,樣樣清楚,如如不動。在這個境界裡絕對不會起心動念,沒有妄想執著,心永遠是清淨的,你才能看到這個世界千變萬化。從靜觀裡面,你就了解這個時代的眾生他們在想什麼、他們在做什麼、他們在說什麼,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。你才有能力去度化眾生,講經說法才能夠契機契理。理就是與法相應,機就是滅煩惱,與利益相應,與滅盡煩惱相應,這就契機。第四:
【涅槃功德相應。】
『涅槃功德』是從果報上說的。涅槃是什麼意思?不生不滅,絕對是與不生不滅的功德相應。功是你修學的功夫,德就是你得到的果報,果報是不生不滅。不生不滅什麼時候得到?給諸位說,現前得到,這個句句都是真實話,這個不是假的,現前得到不生不滅,不是說死了以後才得到,那不是佛說的。涅槃是沒有生死,沒有生死就是了生死,是現前所證得的。
佛的四無礙辯才一定與這四樁事情相應,如果是這種說法,你就曉得這是諸佛菩薩的正說,與這四個相應。我們再看下面經文。
【彌勒。若比丘比丘尼。優婆塞優婆夷。欲說法者。應當安住如是辯才。】
佛叫著彌勒菩薩說,實在就是囑咐我們。『比丘比丘尼』是出家的二眾,『優婆塞優婆夷』是在家的二眾,四眾弟子都有責任弘法利生。所以弘法利生並不是出家人的專利,出家人實在講他是應當要做的。好比學校,出家人是專職的教員,他是專職教員他當然天天要教書,天天要上課。在家居士是兼任的教員,他可以來上課,他也可以不來上課,他不是專任的,他是兼任的。所以,四眾弟子都有這個責任。你要代佛說法,你要自利利他,佛說了,『應當安住如是辯才』,你要把這四句話牢牢的記住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要給一切眾生做榜樣,要給一切眾生做好樣子,這就是利益眾生,這就與利益相應。真正做個好樣子,必定是跟如來的教誨相應,佛教我們應當要做的,我們認真努力去做。譬佛教給我們三福、六和、六度、十願,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,這是與法相應。法一定與理相應,這是深一層的說,法一定與理相應,如果法與理不相應,那個法不是正法。依教修行的人,一定是煩惱輕,智慧長;依教修行的人,必然是趣向大涅槃功德相應。這是無論在家出家的弟子,要為一切眾生說法,一定要與這個相應。再看底下經文。
【若善男子善女人等。有信順心。當於是人而生佛想。作教師想。亦於是人聽受其法。】
這是佛教導我們,聽這些佛子說法應當具有的心態,我們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功德利益。哪些人喜歡聽佛法,能夠接受佛法?必定是『善男子善女人』。佛經典裡面,善男子善女人說得很多,但是善的意思不相同,等級不一樣。一般可以說大分有五個等級,就是五乘佛法。從最下面最低的等級,人乘佛法、天乘佛法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。此地這個標準是最低的標準,我們得的是人身,當然是為一切人來講經說法,總不會去為畜生講經說法,為人講經說法。人要喜歡聽,肯接受,這個人就是善男子善女人,為什麼?如果過去生中他沒有善根福德,今天因緣雖然聚會,他也不會來聽。我們今天在這講經,新加坡有兩、三百萬人口,他為什麼不來?可見得要到這個地方坐下來聽兩個鐘點,過去生中的善根、福德、機緣,三樁事情湊巧湊在一起了,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,這時候機會才現前,少一個都不行。如果少善根,他不相信,他聽不懂,沒有善根,他不能信不能解。而沒有福德,他不喜歡聽,他雖然能聽懂,他也相信,不喜歡聽。你想想看,佛門裡這些人不少,做法會的時候多少人來燒香拜拜,出錢作功德,講經的時候他不來,他不來聽經。你問他,佛教徒、虔誠的佛教徒,還是佛門大護法,問他聽過經沒有?一生一次也沒有聽過,那就是他有善根,他沒有福德,聽經是大福德。有善根、有福德,沒有人講經,沒有機會,那也不行。所以一定是善根、福德、因緣這三個條件都湊起來,不容易!
諸位現在在座好像並不難,你想想新加坡幾百萬人,一比較你才知道真難,真不容易。你再看看亞洲的人口、全世界的人口,才知道這一會這兩個鐘點稀有難逄,決定不是簡單的。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就在此地。他『有信順心』,對於所說之法他能理解,他能相信,而且能夠依教修行,這叫順,順裡頭有依教修行的意思。我們對於講經的人要怎麼看法?『當於是人而生佛想』,講經是代佛說法,所以升座,大座的前面要供佛像。人家頂禮拜的時候,我們講經的人不敢當,佛在前面,我們躲在佛後面,你拜是拜佛,我們不敢當,但是我們要代佛說法。
既然代佛說法,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,這三個條件就是普賢菩薩教給我們「禮敬諸佛,稱讚如來」。普賢菩薩這兩願教導我們,第一我們要敬佛,我們講經的人自己不敬佛,怎麼能教別人敬佛?第二我們要敬事,也就是敬業。講經是我們的事業,我們對這個絕不能含糊,一定要非常認真,小心謹慎,不能把經義講錯。不但經義不能講錯,一定要講得令大家生起歡喜心、信順心。所以不能不敬業,敬業就是充分的準備,依教修行。第三要敬大眾,為什麼?每一位來聽的人,我們很清楚、很明白,他是過去生中無量世的善根福德因緣在這時候成就,都是可敬可尊之人。要懷誠敬之心,在講台上代佛菩薩說法。我們講的人要具備這個心態,所以要認真的學習、認真的修行,含糊不得,絕不能草率來做這樁事情,草率來做我們誠敬的心就沒有。誠敬的心沒有,不但不能利益眾生,自利都得不到,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。聽法之人對於講法的人『生佛想,作教師想』,他是我們的老師,我到這來上課,接受教導的。
『亦於是人聽受其法』,我們尊師重道,當然一定要來聽經,一定要來接受佛的教誨。法師所講沒有離開經典,法師所講全是佛的意思,而佛所講的是過去古佛的意思。你要問佛有沒有說法?佛說我沒有說法。沒有說法,說了四十九年,四十九年說什麼?說的是古佛之法。佛這個態度與中國孔老夫子作學問的態度相似,「述而不作」,自己沒有創作,都是轉述古聖先賢的教誨。所以,今佛祖述古佛之所傳,就是這個道理。講的人、聽的人都具足了良好的態度,這是佛在此地教導我們的。下面把這個道理說出來了。
【何以故。是人所說。當知皆是一切如來之所宣說。一切諸佛誠實之語。】
這把理由說出來,為什麼我們尊敬說法的人?為什麼要相信所說之法?要依教奉行?說法之人,他所說的都是諸佛所說的,不是他自己所想的。如果用他自己的意思來說,問題就多了,麻煩就大了,決定是說諸佛之所說。這一點跟世間人想法、看法不一樣,世間人都講求要創造,創作發明超過前人,後人要超過前人。而佛法裡面路子是平平淡淡的,沒有辦法超過前人。你要問為什麼不能超過?因為法是平等法,你怎麼能超過?《無量壽經》上經題「清淨平等覺」,你要一超,清淨沒有了,平等沒有了。那一超超到哪裡去?超到三途惡道裡去了。你要想作佛、作菩薩,告訴你平等法。平等法是正法,平等法是真實法,是『一切諸佛誠實之語』,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。明白這個道理,曉得這個事實真相,所以佛子心永遠是平靜的,平靜就是禪定的功夫。六祖大師解釋禪定,什麼叫禪定?外不著相是禪,內不動心是定。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了了分明是禪,如如不動是定,永遠安住在清淨、平等的境界裡,清淨就光明,平等就不動。四眾弟子都要曉得這個事實真相,都要曉得這個道理,要認真努力去修學。再看下面經文。
【彌勒。若有誹謗此四辯才。言非佛說。不生尊重恭敬之心。是人以怨憎故。於彼一切諸佛如來所說辯才。皆生誹謗。誹謗法已作壞法業。作壞法已當墮惡道。】
哪些人幹這個事情?幹這個事情的人很多。他不明白這個道理,認為你們這樣做法、這種心態是落伍了,這個已經被淘汰掉,不知道競爭,不知道求進步。我們要是聽到人家這種說法,怎麼辦?如果想想,不錯,舉世之人都在競爭,我們怎麼會變的這麼消極?如果沒有相當的智慧,你的信心很容易受動搖。一動搖就錯了,跟他們走了,你不跟佛走,你跟那些人走。那些人心是動的,心猿意馬,一分一秒他都停不住,那是什麼心?諸位曉得,妄心,他是妄心做主。佛教給我們安住如如不動,如如不動是真心,真心做主是佛菩薩,妄心做主是凡夫,凡聖的分水嶺就在此地。我們到底是要作凡,還是要作聖?如果要作聖,那就曉得,說這些話的人很多、很平常,為什麼?凡人多聖人少,幾個人會讚歎你?能讚歎你的,他也是聖人,他明白,他才會讚歎你。畢竟是聖人少,凡人多,凡夫毀謗這是必然的道理。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一定會遇到,而且常常會遇到,時時處處都遇到,自己要明瞭。這個時候看看你定慧有沒有作用?你是不是能夠在境界清清楚楚,還是如如不動?
這些人說這四辯才不是佛說的,「不是佛說」這句話裡面的含義很深很廣。我們學教,也就是學習經典,要能通其義,不能死在文字之下,那就錯了。所以學教最高明的是通其理,學教理,其次的則是通其義,教義,不可以執著在文字上。譬如有人說,經上講的『彌勒,若有誹謗此四辯才』,你想想沒有聽說過?沒有遇到,從來沒有遇到過。可是你有沒有聽說「大乘非佛說」、「淨土不究竟」,有沒有聽說過?這個有聽說過。就是這個話,你想想看對不對?大乘是佛四種辯才說出來的,淨土是佛四辯才說出來的,他說淨土不究竟,說大乘非佛說,不就是『誹謗此四辯才,言非佛說』嗎?他對大乘教不尊重,對於淨土教不尊重。讀經你要會看,它的意思很深很廣。既然他毀謗,他必定就破壞、障礙,破壞佛法,破壞道場,障礙人學習,幫助人退失信心,這就是『作壞法業』,後果必定墮惡道。墮惡道的情形這個經一開端就說出來,果報是太可怕了。我們看末後這一段。
【是故彌勒。若有淨信諸善男子。為欲解脫誹謗正法業因緣者。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於法。不以人過失故而於法生過。不以於人怨故而於法亦怨。】
佛這段的開示非常重要,我們往往因為犯了這些小毛病,而造成重大的過失。造這種罪業的人不是別人,也是學佛人,不是學佛的人他怎麼曉得有大小乘?他怎麼會知道「大乘非佛說」這些話?都是學佛的人,而且對於佛法大概都有相當研究的人。一個是自己知見錯誤,一個是人云亦云,自己沒有主見,聽人家說的,人家在書上說的。書是什麼人寫的?書是現在人寫的,佛經是三千年前佛說的。我們要細細去思量,不可以人云亦云。三千年傳下來的東西,如果有問題,這三千年中都沒有能人嗎?都沒有高手,沒有發現,到三千年後才被你發現,你也未免太瞧不起古人了!三千年的人都沒有發現到缺點,你今天說的缺點不太可靠。這是個普通常識,稍稍有點邏輯思惟的頭腦,也不至於被迷惑,不至於被蒙騙。當然煩惱、習氣很多,也不盡然是這一個原因,原因很多。
這就說了,『若有淨信諸善男子,為欲解脫』,他為了想了生死、脫輪迴、成佛道,為這個目標,他『誹謗正法業因緣者』。你們有沒有疑惑?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,有人為了這一生當生要成佛,認為淨土成不了佛,淨土是老太婆教,淨土是沒知識人學的。要成佛,即身成佛,學密,密是即身成佛;要修禪,禪是這一生就得道;標榜自己這一宗,標榜自己這個法門,毀謗其他的法門。他能不能成就?給諸位說他決定不能成就。為什麼不能成就?因為他毀謗三寶,毀謗三寶的罪業在阿鼻地獄。所以,他自己修的再成功,修的再怎麼好,那是他說的,要來跟我講我不相信。我為什麼不相信?我理由很充足,因為他自讚毀他,他的煩惱沒斷,他的心不平。煩惱沒有斷,心不平,心不清淨,怎麼能出得了三界?別說你成就了,你決定超不過三界輪迴。三界輪迴是怎麼來的?我們講的很多,你有妄想,才造成十法界;你有執著,才有六道輪迴。你現在還執著你的法門對,別的法門不對,你的執著很堅固,你六道輪迴出不去,道理在此地。
什麼人能出三界?心地清淨,真正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人出三界,無論他修哪個法門都出三界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上,佛菩薩給我們做了個示範,你看五十三參,五十三位善知識,每個人學的法門不一樣,他們都得清淨心,都得平等性,他們的態度是自己謙虛,讚歎別人,風度不相同。「我的根機很劣,學這個法門,別的人都比我高明,他們那個法門殊勝。」都說別的法門殊勝,沒有說自己法門殊勝的,這是我們講修行得道人的態度。道是什麼?道就是清淨、平等。他得到清淨心,他得到平等心,也就是說他煩惱斷了,智慧開了,他的心境開朗。與一切眾生不僅是和睦相處,他對於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尊敬的,他能夠自卑而尊人,這是佛菩薩表現給我們看的。怎麼可以自讚毀他?這幾句經文,「為欲解脫誹謗正法業因緣者」,這一句就是自讚毀他,他是個學佛的人,他標榜自己,把別的法門統統給壓下去。
下面這三句尤其我們要特別重視的。『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於法』,我討厭這個人,這個人我不喜歡他,不能因為討厭這個人,他說的法我們也討厭,那就錯了。這就是儒家所講的遷怒,這個毛病很大,可能我們自己就有,一定要警惕,要把這個毛病改掉。不遷怒、不二過,這才能成就。不二過就是我過失只有一次,不會再犯同樣的過失,那叫真正懺除業障,懺除業障就是不二過。人真能做到不遷怒、不二過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我們都相信他很快有成就。
第二是『不以人過失故而於法生過』。這個人有過失,譬如我們舉個最簡單的,他講的經,他很會說但是他做不到,能說不能行,這是過失。不能因為他能說不能行,我們連他的說也不聽,那就錯了。天台大師告訴我們,天台是智者大師,他老人家有兩句名言,第一句說「能說不能行,國之師也」,國師!因為他所說的是正法,說的沒有違背經典,他說得沒錯,我們要依照這個方法來學,我們有成就。古人所謂「青出於藍,而勝於藍」,意思就是說老師雖然很平常,學生跟他學,老師教的方法、理論是正確的,學生真正肯學,學生的成就超過老師。那就說明他所教的理論、方法沒有錯,這是國之師。「能說又能行,國之寶也」,國寶級的少,國師級的多。這個國家國師級的人多,社會的風氣就能轉移,能夠移風易俗,能夠給社會帶來安定、和平、繁榮,可以得到。所以,我們不能因為講經的人有過失,我們連法也責怪,這是錯誤的,這個不可以的。
第三,『不以於人怨故而於法亦怨』。怨,這個人是我的冤家對頭,跟前面兩個不一樣,前面第一個是討厭這個人,第二個是雖然不討厭他,但是他一身的過失,他毛病很多,第三句是與自己有過節、有怨恨的,他來說法我才不要聽,那也錯了,你連法也怨,那就大錯特錯。他雖然是你的冤家對頭,但是他登台說法,法沒有說錯。這個意思就是教給我們,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尊重法、來學習法,同時也要尊重說法之人。不要看他的過失,不要想他跟我過不去的這些怨懟,不去想這個,也不可以去瞋恨、嫉妒,都不可以。我們要以一個良好的態度,這樣才能夠學到如來真實、圓滿的大法。好,請翻過經本。
【彌勒。云何名為四種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。】
前面這四種辯才是佛所讚歎的,「一切諸佛之所讚歎」,我們要注意這句經文,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,一切諸佛是講的十方三世。從這一句就知道,這段的教誨我們不能不尊重,不能不認真學習,因為三世諸佛都是這樣教導弟子們的。這一段要說佛所禁止的四種辯才,也是辯才無礙。《楞嚴經》上說,現前這個社會,末法時期「邪師說法,如恆河沙」。這些說法的人如果沒有辯才,怎麼能夠蠱惑一切大眾?何況現前大眾裡面,有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,甚至於很多拿到博士、碩士學位的,都跟著他們走。他要沒有辯才,他怎麼能做得到?所以他也有辯才。可是我們細心一觀察,他到底是佛菩薩,還是非佛菩薩?這段教導我們這個方法。我們依這個方法、依這個原則,就能夠揀別、能夠鑑定他是真的佛法是假的佛法?我們看這四句,跟前面恰恰相反。
【所謂非利益相應。不與利益相應。】
這是第一。他辯才是無礙,說的是天花亂墜,但是他所講的決定不是與利益相應。『非利益相應』,他是非利益相應,不是跟利益相應;換句話說,他教你眼前得利益,教給你,因為你很喜歡升官、發財,他教給你這些,教你求這些。來生的利益他不負責,他沒有了。教給你這些升官、發財的修行的方法,靈不靈?你要細心去試驗。他發財的修法,一個人修,這個人發財;兩個人修,兩個人發財;一百個人修,一百個人發財;全世界的人修,全世界的人發財,我也會跟他去,那是真的。如果一百個人修,只有一個人發財,九十九個人沒有發財,我不相信,那是假的。那一個人發財是他命裡該發財的,與他修的不相干,如果修的真有關係的話,應該是一個人修一個人發財、十個人修十個人發財。所以,頭腦稍微冷靜觀察一下就不會上當,天下哪有這種便宜事情。
佛法裡面真的是無比之殊勝,佛門當中常說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這個話不是假的。佛門裡面能不能求發財?能。是不是求佛菩薩,佛菩薩就幫助我發財?這搖搖頭,不能!佛做不到。佛門當中求發財是怎麼個求法?佛有發財的理論、有發財的方法,他把這些道理、方法教給你,你認真去做,你才會得到果報。佛知道教你怎麼樣修因,然後怎麼樣得果報,所以佛法不騙人。而佛法所求的決定是命裡頭沒有的,命裡有的,你要是修得、求得,那個不算,命裡沒有的。我想許多同修念過《了凡四訓》,了凡遇到雲谷禪師,雲谷禪師教他那些,他以後得到的是他命裡所沒有的。他命裡沒有兒子,以後得一個兒子,求來的。命裡壽命只有五十幾歲,他活到七十多歲,這命裡沒有的。命裡沒有的得到,那是真正的你求得的,他懂方法、懂理論,不是盲目在佛菩薩面前磕頭許願,供點什麼供品,賄賂賄賂,巴結巴結,佛菩薩就保佑他了,哪有這個道理!這不但你求不到,還加罪,你簡直瞧不起佛菩薩,侮辱他,把他當做貪官污吏看待,你說你的罪過大不大!現在幹這種事情多少?迷惑顛倒,搞錯了,不但求不得福,禍害就要臨頭了。你懂得什麼叫利益,就曉得這個所說的沒有利益,與利益不相干,不是真實的利益;即使有利益,是很短暫的,不是真實的。不與利益相應,他跟真實的利益不相應。第二:
【非法相應。不與法相應。】
他所說的,即使是講經,經典是佛經沒錯,他所講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,不是經典的意思,他把意思講錯了,講歪扭了。你看開經偈上講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他是錯解如來真實義,曲解如來真實義,他認為他講的是對的,實際上他說的是錯誤的。聽經、研教世尊唯恐後人沒有依據,不能辨別邪正,特地留下「四依法」,教導後人,第一,我們「依法不依人」。法是經典,經典才是正確的依據。這個講經人所說的,如果與經典所講的不相應,我們可以不接受,為什麼?他的意思,不是佛的意思。他能夠說得與經義相應,經的理論相應,經典的方法相應,我們可以接受,這個沒有錯,這依法不依人。人,即使是菩薩來講的,與經典不相應,我們也不能聽,菩薩智慧沒有圓。善導大師在《觀無量壽經》註解裡面告訴我們,等覺菩薩來講經,不與經典相應,我們都不能接受,何況其餘!這個教誨重要。第二個,教我們「依義不依語」,言語沒有關係,意思要相應。言語多說幾句少說幾句,說深說淺、說長說短,無關緊要,意思決定是教義,決定不違背。第三教給我們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」,這個重要。什麼叫了義?了義就是利益,就是這裡講的涅槃,這是了義。什麼是不了義?不了義是不能出三界,不能了生死,不能證果,這就是不了義。我們好不容易遇到佛法,遇到佛法要學個不了義,太可惜了。第四句更重要,「依智不依識」。智是什麼?理智,識是感情,學佛法不能依感情,不能依情緒,要依理性,這就對了,依理智不能依感情。前面講的三種毛病都是感情,都不是理智,如果有理性的人決定沒有這個毛病。所以他是與法不相應,這不是正法。第三,他跟:
【煩惱相應。不與煩惱滅盡相應。】
你跟他學習,你的煩惱,就是貪瞋痴慢會增長,不會減少。他鼓勵你發財,鼓勵你升官,不就是貪瞋痴嗎?你仔細看看,他教你是增長貪瞋痴,滅你的戒定慧,不讓你有智慧,讓你天天愚痴,明年比今年還要愚痴,他給你搞這個。所以你跟他去學,實在講學得很辛苦,為什麼?你所表現的,你沒有快樂的生活,你的壓力非常之重,你得不到自在,得不到輕安,得不到快樂,這就是你與煩惱相應。不學佛之前,煩惱還少,壓力還少,學了佛之後,壓力煩惱更多,這就錯了,這就曉得這不是正法。第四;
【不與涅槃功德相應。】
與了生死證涅槃,或者在淨宗裡面講,與往生不退成佛,與這個相反。這些都是佛所禁止的,這句話說得很重。
這四種辯才,不與佛講的利益相應、不與法相應、不與滅煩惱相應、不與了生死相應,就是經上常講的世智辯聰。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,我們要能夠辨別,要清楚。
【彌勒。是為一切諸佛之所遮止四種辯才。】
這一句是總結,上面所講的這四種,是『一切諸佛之所遮止』的,遮止就是禁止。佛絕不許弟子為人演說,我們要牢牢的記住。
這一大段的經文很長,我們講了幾次都沒有講完。下面還是屬於這一段,這段是講末法眾生,這個社會種種過惡,過失跟這些惡業。請看經文。
【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。世尊。如佛所說。若有辯才增長生死。非諸如來之所宣說。云何世尊。說諸煩惱。能為菩薩利益之事。又復稱讚攝取生死。而能圓滿菩提分法。如是等辯。豈非如來之所說耶。】
這個話問得很好,佛所禁止的,與利益不相應的、法不相應的、生死煩惱不相應的、菩提涅槃不相應的,都不能說,為什麼佛您老人家自己說?這段很要緊,這個大意我們再重覆一遍。『增長生死』,也許同修們也有機會聽到,法師講經,他不願意生西方極樂世界,也不願意去見彌勒菩薩,他發的什麼願?這一生當法師還不錯,大概供養、享受都滿豐富的,來生還要當法師。當然,他來生還要當法師,他一定勸他的信徒,你來生還當我的信徒,這就是增長生死。這個不是佛所說的,佛沒有這個意思,佛叫你了生死出三界,佛不會叫你來生還做人。可是我們在佛經上確實看到,佛講「煩惱即是菩提,生死即是涅槃」,這怎麼辦?這是佛說的。彌勒菩薩這一段提出的疑問就是說這個,這不是如來說的嗎?我們看如來怎麼樣辯別,看佛的答辯。請看下面經文。
【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。彌勒。我今問汝隨汝意答。】
世尊解答得非常巧妙,叫著彌勒菩薩,我現在問你,隨你的意思答覆。
【若有說言。菩薩為欲圓滿成就菩提分故。攝取生死。】
這個意思就是說,菩薩要圓滿無上道,他要發願到六道眾生裡面來去度眾生。到六道裡面一定隨順六道,那也有生死,我們眼睛看到好像也有輪迴,菩薩隨類現身,這就是入了生死,攝取生死。
【又復說言。以諸煩惱為利益事。】
這個有,《華嚴經》上就有例子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裡面就有好幾位。勝熱婆羅門,以愚痴為佛事,甘露火王,以瞋恚為佛事,他們用貪瞋痴來做佛事。『以諸煩惱為利益事』,他用這個方法叫眾生覺悟。這個話要是難懂的話,我舉個比喻,大家就好懂。知道逆增上緣往往也能幫助你、成就你的利益功德。譬如在中國歷史上,有兩個人大家都很熟悉,宋朝有一位岳飛,大家都知道,非常愛國的,盡忠報國。他在當時被秦檜害死,於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對秦檜恨透了,這大奸賊。你看岳王墳葬在西湖,秦檜跟他的太太銅像就跪在岳飛墳墓的前面。每一個見到,到那裡去遊玩的人,見到岳墳都會行三鞠躬禮;見到秦檜跟他的太太,都要指著頭罵一頓。我告訴諸位,這兩個人的功德一樣大,兩個人都是我們民族了不起的老師。你能懂得嗎?岳飛教給我們要愛國,要盡忠報國;秦檜夫妻兩個教我們決定不能幹壞事,幹壞事就是這個下場。豈不是兩個都是好老師嗎?這就是「以煩惱為利益事」,這叫逆增上緣。
岳飛他的行持對我們是順增上緣,秦檜所做的,對我們是逆增上緣,都是民族了不起的大德,給後人是大恩大德。你懂得這個意思,這個經的意思你就明瞭了。諸佛菩薩往往也示現以煩惱做佛事,道理就在此地。他是示現,他不是真的,他用意很深,目的在教化眾生、啟發眾生、覺悟眾生,他目的在此地。所以煩惱就是菩提,生死就是涅槃。這是有那等的功夫才行,我們只能學善的,不能學惡的,我們要學惡的是真墮落、真受苦,意思要懂得。
【如是說者。為與利益相應。非利益相應。為與法相應。非法相應。】
佛再問彌勒菩薩,佛所講的,諸佛菩薩所示現的,你仔細去想想,他是跟利益相應,還是跟非利益相應?他是與法相應,還是與非法相應?我們一想就明白,他的確與利益相應、的確與法相應。佛說這個話,你就真正明白,真正懂得。佛說法當中哪裡會有過失?我們看彌勒的回答。
【彌勒菩薩白佛言。世尊。若正說者。則與義利相應與法相應。能令菩薩菩提分法得圓滿故。】
諸佛如來、諸大菩薩都是正說,與前面四種利益是相應的。所以他有這種效果,能夠幫助菩薩,『菩提分法』是覺悟,使他們能得圓滿的覺悟。再看下面經文。
【佛言彌勒。若說菩薩為欲圓滿菩提分故攝取生死。說諸煩惱能為菩薩利益之事。如是辯才諸佛如來之所宣說。】
這個我們在大乘經裡面看到很多,絕對不是自相矛盾,反而從這些說法當中,體會到佛的高度智慧、善巧說法。確實在佛菩薩境界當中,橫說豎說、順說逆說,無不是正說。如果我們沒有這個智慧,沒有這個能力,我們想學學不到的,必須契入境界的人他才有能力說法。我們初學,煩惱沒斷,智慧沒開,就像李炳老所說的,我們一定要依規矩,依規矩就是敬業敬事,認真努力,不敢隨便。
自行就是化他,化他就是自行,這當中相輔相成,境界一定是一年比一年進步,一年比一年殊勝,契入佛菩薩的境地,自自然然會現前,這個事情不能著急。不要像有些人說,我念佛念了三年,怎麼功夫成片還沒得到?他來問我。我就告訴他,我說你一輩子都得不到。他聽了這個話很難過,他說為什麼我一輩子得不到?就是因為你有這個一念存在,你這個念頭「我為什麼還不得一心」,你有這個念頭在,你一輩子都得不到。怎麼樣才能得到?什麼都不想,自然就得到。教你一心稱念,教你不夾雜,你還夾雜一個「我為什麼還沒有得到」,你說糟糕不糟糕?你還夾雜這個。老實念就好了,為什麼裡頭還要有個一心不亂,還要有個功夫成片?有這麼個念頭就是夾雜,所以你的功夫不能成就。成就的人都是老實人,凡是有這個念頭的人就是不老實,我們一定要懂得。古德講的不夾雜、不懷疑、不間斷,有來歷的,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淨念就是不夾雜,夾雜念頭就不清淨;相繼是功夫不間斷,相繼就是老實,你才會有成就。我們看底下這段經文。
【何以故。彌勒。此諸菩薩得法自在。所起煩惱無有過失。是為菩薩善巧方便。非諸聲聞緣覺境界。】
佛這一段教誨好!我們不能學,我們學了就錯了。這是什麼人?不是普通人,『此諸菩薩得法自在』,這把這個人身分說出來。這些菩薩原來是法身大士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他可以用貪瞋痴度眾生,我們不可以。怎麼曉得他是法身大士?他「得法自在」,得法自在就是一般講的入不二法門,入大三空三昧,他才能得法自在,所以這是法身大士。他們用煩惱,那是方法、是手段,他沒有過失,他帶給眾生是利益、是警覺、是智慧。所以『是為菩薩善巧方便』,這我們不可以疑惑的,這不是聲聞的境界,不是緣覺的境界,他們做不到,何況我們凡夫!這個要知道,要記住。再看下面經文。
【彌勒。若有煩惱。不能為他作利益事。亦不能滿菩提分法。而發起者。不與義利相應。不與法相應。但為下劣善根因者。】
下面這段都很要緊,這是世尊明白的開示,叫著彌勒菩薩說,『若有煩惱』,決定『不能為他作利益事』;換句話說,你有煩惱,你怎麼能幫人家斷煩惱?你有煩惱你怎麼能指出別人真實利益之事?這個事情難。你有煩惱你也『不能滿菩提分法』,也就是說你不能圓滿大覺。由此可知斷煩惱的要緊。四弘誓願,發了願之後,第一樁事情要幹的就是斷煩惱,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。煩惱斷了之後,智慧現前,實在講,斷煩惱就是轉煩惱為菩提,你的智慧開了。智慧開了之後才能夠進一步學法門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學法門是在斷煩惱之後。由此可知,煩惱未斷之前,老師教我們學的法門,學法門還是斷煩惱。如果學法門與斷煩惱不相應,那就不是佛所說的這四種辯才;決定是幫助你斷煩惱,用教的方法來斷煩惱。
『而發起者,不與義利相應』,這就是他有煩惱,有煩惱而發起弘法利生做這些事情的,決定不會跟義利相應。義是理,不與理相應,不與利益相應,也不會與法相應。充其量他能得到什麼?『但為下劣善根因者』,種一點善因。什麼叫下劣善根因?要說得好聽一點,人天福報,這是恭維你,說好聽的話;如果說得不好聽,給你講真話,畜生、餓鬼的福報。畜生的福報你們大家都見過,你看人家養寵物,那個福報多大!鬼裡頭有福報的很多,就在新加坡,多少拜鬼的人,初一、十五都去拜鬼,去供養他,給他燒香,拜鬼的。我看到你們新加坡到處有大德公,大德公是誰?中國大陸叫土地公,那是鬼神。鬼神,鬼裡面有地位的,鬼裡面作官的,他作土地,就是管這一個地區的。城隍就是管一個縣的,鬼裡面的縣長。這是有地位的、有身分的,他也有廟,有很多人去供養他、侍候他,下劣善根因。這些經文,我講到此地所謂是點到為止,不能細說,細說我的麻煩就來了,不能細說,你們自己去體會,你可能時時都會遇到。
【菩薩於中寧捨身命。亦不隨彼煩惱而行。】
真正覺悟的人,真正覺悟那就是菩薩。菩薩在這中間,『寧捨身命』也不會隨著這些人,不會隨著他們的。世間人不肯捨身命,把自己的身命看得太重了,身命要受到威脅,不得不向邪法低頭。邪法與正法也有很明顯的區別,正法佛法沒有組織,也不去拉攏一個人;換句話說,你要修學正法,是你自己來的,沒有人強迫你來,你完全是自由、自主的,沒有絲毫壓力,也沒有任何人控制你。如果是邪法,可能他有組織、他有控制,甚至於你整個生活都被他控制,那個不是佛法。因為你被他控制,你被他要脅,你不能不聽從他,這個時候如果真的是菩薩,捨身命也在所不惜,還是要行正道。這句話的意思就很深很長。
【何以故。彌勒。有異菩薩得智力故。於諸煩惱現有攀緣。有異菩薩無智力故。於諸煩惱增上執著。】
為什麼緣故?『何以故』是為什麼。佛叫著彌勒,這裡面有兩種狀況,第一種,『有異菩薩』,這句是行持不一樣的菩薩。這種菩薩『得智力故』,他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,他已經得清淨平等覺,所以他能夠示現煩惱。他在這個煩惱裡面,『現』,現是示現,在煩惱裡面,也就是在五欲六塵裡面,他示現攀緣。為的什麼?為了利益眾生,他是利益眾生的,因為他有高度的智慧,他有善巧方便。像我們中國古時候,你們諸位都曉得濟公,濟公所現的就不是普通出家人,普通出家人決定不許可的。他用那個方法利益眾生,高度智慧,特殊的表現,這是一類。另外一類,也是『有異菩薩』,他是『無智力故』。這一類菩薩,妄想分別執著,他沒有智力。他要去學濟公,那所做的是『於諸煩惱增上執著』,煩惱裡頭加煩惱,迷惑裡頭加迷惑,這就錯了。這就是我們講的破戒、破齋、不守法的這些出家人,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。佛說出這個原因,兩種不同的人,兩種不同的示現,在末法時期都有。
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社會事實的狀況,我們如果看到這種情形用什麼態度?前面佛教給我們的,要牢牢記住,「不求他過,不舉人罪」。為什麼?他到底是大權示現,還是真正愚痴造業,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出來,不知道。如果我們在這個境界裡面分別執著,再隨便去批評,你想想,我們修的是什麼?我們要想修清淨平等覺,看到這個境界心就動了,心為境轉,你還修什麼行?心為境轉是凡夫,修行人要做到境隨心轉,《楞嚴經》上說的,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。我們沒有學佛之前,我們心隨境轉,學了佛之後,怎麼個學法?倒過頭來,我們要讓境隨心轉。我的心是清淨的,外面境界永遠是清淨的,我的心是平等的,外面境界也是平等的,這叫學佛,這叫得真實受用。外面境界不是什麼都不知道,樣樣清楚,樣樣明瞭,這是慧。雖然清楚,雖然明瞭,決定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這是大定。這就是一心不亂,一心是定,不亂是慧。所以一心不亂也是禪,跟宗門的用功沒有兩樣,只是方法不一樣;不但是禪,高級的禪定。問題是你要會修,沒有一樣不清楚,如果樣樣都不知道,那不就變成白痴,白痴怎麼會是菩薩?樣樣清楚,清楚裡頭學不分別不執著、不起心不動念。
經文到這個地方,這一大段才算講完,第九大段,下面這是第十大段。第九大段的經文特別長,講了好幾次。第十大段是要說明慧行菩薩與初業菩薩不相同的樣子,哪些表現不一樣,這個我們應當要曉得,不曉得你就有疑惑。我們念佛人所要求的,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我們雖然能做到不夾雜、不間斷,但是疑沒有斷,怕的是往生生到邊界疑城,也不是佛對我們的期望。不過說實在話,生到邊界疑城也很了不起,只要過五百歲就見佛、就聞法,也了不起,也算是究竟圓滿。但是佛對我們,還不希望我們到邊界疑城。可見得佛是希望快快跟我們見面,耽誤五百歲,佛都不太願意。佛對眾生這種愛護之切,我們從這個地方能體會的到。如果沒有邊界疑城,我們還很難體會,佛是希望我們見他愈早愈好,往生見佛是愈早愈好。請看經文。
【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。世尊。如我解佛所說義。若諸菩薩。於後末世五百歲中。樂欲離諸業障纏縛。自無損害而得解脫。是人當於菩薩行中深生信解。於他過失不生分別。志求如來真實功德。】
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。這一小段裡面給我們講了五樁事情,這五樁事情都是綱領,我們一定要把它記住。『彌勒菩薩白佛言』,對佛說,『世尊,如我解佛所說義』,就是以他自己所理解的,他聽懂佛說法的意思。就是佛前面所說的,開經以來,一直到此地,佛所說的。如果就近處而言,就是前面這一大段,第九段,說末法時期社會的過惡,這一大段。彌勒菩薩聽懂佛的意思,所以他說,特別指我們現代的社會,就是『於後末世五百歲中』,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入滅二千五百年以後這個時代,正是我們現前所處的這個時代,他給我們提出了五樁事情。
第一是我們希望,『樂』是愛好,這個字念破音字,不念「樂」,念「耀」,愛好的意思,希望的意思,我們希望,『欲』也是希望,我們愛好、希望離一切業障纏縛。也就現在一般所說的,我們非常想消業障,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。哪個學佛的人不希望消業障?於是消業障這種修行的方法,真是如雨後春筍,太多了,五花八門,到處都是,多少人都去消業障。我有的時候也遇到這些同修們,他們到哪裡去拜懺,到哪裡去消業障,回來之後來告訴我。我就問他,你業障消掉沒有?他答不上來。答不上來,我說好,我再問你一個,什麼叫業障?他也說不上來。我說難怪,什麼叫業障你都不曉得,你怎麼個消法?這就好比抓賊,誰是賊你要認識他,你才能夠把他抓到。都不曉得什麼叫業障,你消什麼業障?你不叫去胡鬧嗎?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多,你抓住綱領就行了。什麼是業障?妄想是業障、分別是業障、執著是業障,這是總綱領,那是業障的根。《華嚴經》講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這業障的根本。從這個根裡面生下來的,那是什麼?煩惱,貪瞋痴慢,這是業障,瞋恚、嫉妒是業障。你到那裡去拜懺,這個東西是不是統統都沒有了?如果果然沒有了,好!你業障真消掉了。那個地方拜了懺,回來還要罵人、還生氣,你叫什麼消業障?可見得你沒有消掉。一定要懂得,佛在此地教我們真的是幫助我們消業障。
『自無損害而得解脫』,「無損害」就是無障礙,沒有障難,很順利在這一生當中脫離六道輪迴。解脫最低的目標是要脫離六道輪迴,你真的得解脫,這就是真實的利益。如果你要想達到這兩個目標,第一個消業障,第二個了生死出三界,學佛人要想達到這兩個目標,『是人』,這個人,『當於菩薩行中深生信解』。這底下教給你三個方法,前面是兩個目標,你要達到前面兩個目標,你一定要學後面這三個方法、這三個原則。你在菩薩行中,你要深信、要深解,菩薩行裡面這些理論、方法,你要不知道你怎麼個修法?這是講你要求學。求學之後你要真修行,修行從哪裡修起?『於他過失不生分別』,還是前面講的,「不求他過,不舉人罪」,你要從這裡下手。他所說的,跟佛講的完全相應。而你的目標、方向,一定要確定在『志求如來真實功德』。
你看他這個五句,一句話就是一個意思,五句展開來就是五篇,就是五番開示。這等於說了個題目而已,非常重要。這真是慈悲、真實的教誨,我們一定要牢牢記住,深信不疑,依教奉行。這裡面的開示,詳細在下面經文,底下一段經文就要給我們細細說這幾樁事情。一直到這部經的終了,都給我們說這幾樁事情,對我們的利益太大了。我們要想在這一生成就,要想消業障,要想了生死出輪迴,往下的開示那就非常重要。
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